[金] 元好问
白塔亭亭古佛祠,往年曾此走京师。
不知江令还家日,何似湘累去国时。
离合兴亡遽如此,凄迟零落竟安之!太行千里青如染,落日阑干有所思。
青史如染:诗人《卫州感事》中的历史凝视与生命沉思
白塔依然矗立,古佛祠依旧庄严,而诗人重临卫州时,却已是山河易主、人事全非。这首《卫州感事二首·其二》以一座白塔为时空坐标,展开了金元易代之际一位遗民诗人的深沉思考。诗中"白塔亭亭古佛祠"的静默存在,恰与"离合兴亡遽如此"的剧烈变动形成强烈反差,这种反差中蕴含着诗人对历史巨变的深刻体验。
"往年曾此走京师"一句,轻轻带出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的纠缠。当年满怀理想奔赴京城的青年,如今已成沧桑过客。诗人巧妙运用"江令还家"与"湘累去国"两个典故,将南朝江总晚年归乡与屈原放逐的意象叠加,构成个人选择与历史宿命的双重隐喻。江总得以善终归乡,屈原却以身殉国,诗人以"不知""何似"的疑问句式,暗示了在朝代更迭中知识分子面临的艰难抉择——是苟全性命,还是以身殉节?
"离合兴亡遽如此"七个字,道尽了历史变迁的突然与无情。一个"遽"字,凝练地刻画出时代巨变的迅疾,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惊愕与难以接受。"凄迟零落竟安之"则转向对自身处境的思考——在这样的大变局中,一个零落之人该如何自处?诗人没有给出明确答案,而是将目光投向远方:"太行千里青如染"。太行的青色亘古如新,不因人间兴亡而改变,这种自然永恒与人世无常的对照,凸显了历史的冷漠与残酷。
结句"落日阑干有所思"最为耐人寻味。诗人倚栏远眺,落日余晖中,他的"思"究竟是什么?是对故国的追忆?是对人生选择的反思?抑或是对历史规律的领悟?诗人留下开放的思考空间,让读者跟随他的目光,一起凝视那片被夕阳染红的太行山脉,在历史的苍茫中寻找自己的答案。
这首诗的魅力,正在于它将个人感遇升华为普遍的历史沉思。白塔、太行等意象构建的空间记忆,与兴亡、零落等情感表达的时间体验相互交织,形成一幅金元之际知识分子精神世界的立体图景。诗人以诗人的敏感捕捉历史转折中的细微颤动,又以思想者的深度探寻乱世中人的存在意义,使这首作品超越了具体时代的局限,成为所有面临历史巨变的人们的心灵映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