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金] 元好问
山腰抱佛刹,十里望家园。
亦有野人居,层崖映柴门。
昔我东岩君,曾此避尘喧。
林泉留杖屦,岁月归琴尊。
翁今为飞仙,过眼几寒暄。
苍苍池上柳,青衫见诸孙。
疏灯照茅屋,新月入颓垣。
依依览陈迹,恻怆不能言。
《九日读书山用陶诗露凄暄风息气清天旷明为韵赋十诗 其二》赏析
这首作品展现了诗人对故人旧地的深沉追忆。诗人以山寺为起点,通过空间转换(山腰佛刹→十里家园→野人居所)构建出立体的人文画卷。"层崖映柴门"的野趣与"东岩君避尘喧"的往事相映,暗示着一种超脱世俗的精神追求。
艺术手法上,诗人善用意象并置:"林泉留杖屦"与"岁月归琴尊"形成时空对仗,将隐逸生活具象化。后八句通过今昔对比,以"飞仙"喻逝者,"苍苍池柳"对"青衫诸孙",在生命轮回中透出沧桑感。结尾"疏灯""新月"的凄清景象,与开篇的佛寺遥相呼应,完成情感闭环。
现代文译文: 山腰环抱着佛寺,十里外望见故园。 也有隐士的住所,层层山崖映着柴门。 当年我的友人东岩君,曾在此躲避尘嚣。 林间清泉留下他的足迹,岁月在琴酒中流逝。 老人如今已成飞仙,转眼几度寒暑更替。 池塘边苍老的柳树下,穿青衫的少年是他的孙辈。 稀疏的灯光照着茅屋,新月爬上残破的墙垣。 怀着眷恋查看旧日痕迹,悲伤得说不出话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