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赵蕃
我尚长沙客,君归自五溪。
放舟知有日,枉驾忽冲泥。
少慰三年阔,重嗟千里睽。
交情故如酎,薄饭不嫌齑。
好的,以下是我对这首诗的赏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赠别欧阳全真三首其一
赵蕃
我尚长沙客,君归自五溪。 放舟知有日,枉驾忽冲泥。 少慰三年阔,重嗟千里睽。 交情故如酎,薄饭不嫌齑。
这是诗人在长沙送别友人欧阳全真,欧阳全真将回自五溪时所作。全真姓欧阳,名安卿,字全真,抚州宜黄人。乾道五年(1169)进士。这首诗是赵蕃和文同同在成都时所作,后来欧阳全真由湖南回江西宜黄探亲,两位挚友分别有三年,首次重逢又在长沙惜别之时,情真意切、颇为感人。
第一句:“我尚长沙客”。说明自己仍然是旅途中之人。虽然流落长沙三年了。客居异乡往往思亲念友。“人生何必能称意,十不一二可归田。”(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何况诗人漂泊长沙,其思之苦,言之哀可想而知。所以首句既写出了诗人的身份——旅居他乡的游子,又流露出诗人内心的凄苦和思念亲朋的情怀。
第二句:“君归自五溪”。欧阳全真从宜黄老家来湖南五溪探亲了。“自”字用得妙,说明欧阳全真归心似箭,未待放舟,已急急先行。自然“归有日”了。但为什么这样匆匆忙忙呢?是否遇上什么特殊情况不得而知。“忽冲泥”看似失礼,但欧阳全真此时心事重重急于返乡的心情可知。这样表述不但使诗意连贯顺畅,而且欧阳全真的急切归家心情也跃然纸上。
三四句:“放舟知有日,枉驾忽冲泥”。前两句已写出二人久别重逢后的喜悦和共聚的愿望,这里却写出了惜别之情。“知有日”与“忽冲泥”对照写出惜别与归心如箭的心情。从“知有日”看,诗人本以为能与欧阳全真多聚几天的,“忽冲泥”可说是一语惊醒梦中人!后一句点明原委,叙事中蕴含着深情。不过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突如其来的事情往往会坏事,所以久别重逢又得永别的消息常令人猝不及防。于是有了第三联“少慰三年阔”,这句是说在欧阳全真回家时能略慰三年的相思之苦。“重嗟千里睽”,这句是说两人难得今天重逢又即将再次别离的惋叹。“交情故如酎,薄饭不嫌齑。”这两句是说:我们的交情像醇酒一样愈久愈香,虽然这次分别要长久的分别了,但我仍然不会嫌弃你这位布衣之交。
此诗用词造句明白如话,“客”、“归”、“放舟”、“枉驾”、“少慰”、“重嗟”、“故如”、“不嫌齑”,这些口语使读者感到自然亲切,似乎读者与作者及欧阳全真三人正在交谈一般;而且使读者产生共鸣:读完这首诗的感受就好像听到了远游的人马上要走的消息时亲友送别的情景;我们和作者都为即将分手而感到惋惜!感情的流露十分自然!这大概就是前人所说的“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吧!最后一句把那种相见欢聚转瞬即逝的感觉刻画得淋漓尽致!
整体来看,这首诗前四句用对答的方式写惜别之情。“我尚长沙客” “君归自五溪”在内容上各自切合远来和归去之意;“少慰三年阔”“重嗟千里睽”写出了分别时间之长和盼其相聚的情切心情;文字平淡、真实而朴实,“交情故如酎 薄饭不嫌齑 ”重温友情如陈年醇酒和道旧谈心如家常便饭的本色可见一般 。中间两句均写情。为使读者把握准确其描写惜别时的情境一作相合的表达意图‘在叙述之外又将平日之情加浓了!这样就大大地增强了诗的形象感和可感性了。这首诗耐人回味!读者只有细细体会才能全面准确地领悟诗中真情。如果与史经略《遣怀》一并比较阅读.可体味其旨意同而风格异的神韵.这对于陶冶当代人们的诗歌素养无疑也大有益处.只是那方法真是好的不得了呦……看了今天内写总结一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