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赵蕃
病起犹馀觅句勤,要题柿叶厌缤纷。
陟釐尽付五十万,今代谁为王右军。
以下是按照要求写的赏析,希望您能满意:
从赵崇道求蜀纸五首 其五
宋 赵蕃
病起犹馀觅句勤,要题柿叶厌缤纷。 陟厘尽付五十万,今代谁为王右军。
这是一首别具一格的五言律诗。诗中描述诗人病后仍然勤于作诗,希望能够用柿叶来题诗,以求一张一弛的缓解病痛,并且通过描写题写柿叶上的困难和费心,暗指书法需要锤炼、需从严酷的训练中才能有所造诣。诗人自嘲式的写法透露出他的书艺还远远没有达到书法家应有的水平,但却充满了自信。诗中的这种幽默与自嘲是富有个人色彩的。
诗人在病中也是怀着激情,发愤提笔觅句,因此后句就有了要题柿叶之上厌纷扰而又迫不得已的情况。“病起”总点题旨,“犹余”照应五、六句。“寻诗”,既是创作的乐趣,又暗示自乐的情趣。“仍”、“要”、“厌”三字层层递进,把病后作诗的热情和对诗的爱好乃至病中的渴望都表现出来了。诗人似乎有意识地要用纷繁的“柿叶”遮隔外界的干扰和纷扰,但“柿叶”太多,反而使人眼花缭乱。这里也隐喻在求助于朋友时却由于别人创作繁多而有点不凑手。这是题外话。以下即很自然地推出诗旨之二:“陟厘尽付五十万”。“陟厘”是一种竹制用来织筐的丝绳。这张蜀纸原应该价值“五十万”,但现在作者为了写作和没有多少诗笺用,不管这张纸的来路是花钱不易还是相当劳师所获的土特产品而全都把用不完的一整卷送给了朋友,他以为这一大包很可能抵得上一个客店因寄存或兑换钱而转让出的收据──门票之类的正式文件哩。“今代谁为王右军。”按,《晋书·王献子传》:“[谢安]尝示献子《庄子·逍遥游》。献子答曰:‘心意不可导以虚,而性灵难极于至乐,但被大人之量,弘雅志高耳。’安曰:‘今真以为子之言不虚耳。’乃书长纸及画一扇以遗之。”赵蕃用这一典故是为了说明自己求纸的缘故和目的。他感叹地自问:“如我今存之岁数,今代还能有几人像王献之那样刻苦磨炼字体的功夫呢?”这是诗旨之二。诗写得幽默诙谐而富有自嘲情味。
现代文译文:
病后仍然热情地寻找诗句,即使是在纷繁的柿叶上题诗也让我感到厌倦。所有的陟厘全都拿来用了,现在有谁会像我一样去刻苦练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