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赵蕃
冥冥细雨熟黄梅,欲起看山懒又回。
咫尺忽能来万里,恍然堕我晓船开。
好的,以下是我根据要求赏析这首诗:
诗题点明是应好友之请,题写某弟的画。从诗的内容看,诗人在细雨中泊舟湖上,从窗外看到隔窗作画的沈氏弟弟所作的一幅山水画,十分赞赏,就信笔题了这首诗。此诗由景及情,以情带景,浑然天成。
首句“冥冥细雨熟黄梅”是点题,是写景。同时又暗扣题目上“沈弟”二字的“沈”字。黄梅季节,正是阴雨连绵的季节。此诗第一句虽只是客观的描绘景物,但却是整个画面的背景。从艺术手法上讲,黄梅细雨的景象为整个画面增添了雨中江南的特定环境,而正是这样的环境最容易勾起旅中游子的思乡之情。而“冥冥”一词将雨色渲染得更加朦胧、深远。“熟”字说明连绵的细雨已经下了多时,若是“新熟”反倒不合情理了。这两字为诗人联想作了一个铺垫。
次句“欲起看山懒又回”是写诗人的主观情感和态度。“欲起”是有所动,“看山懒”说明动得不坚决,“又回”则说明最终没有动。这里正契合了画论家所说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道理。因为有所动,所以有“看山”的行为;因为不坚决,所以产生了“懒”的情绪;因为产生了情绪,所以又最终没有行动。这里诗人把自己的情感和态度投射到了画中,形成了物我两契的情景。同时又将物我两契的情景展现了出来,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此句妙在通过“欲起”、“懒”、“又回”等字眼将情感与态度不着痕迹地表达了出来。
三句“咫尺忽能来万里”是紧承前二句未尽之意而发的议论。“咫尺”指画幅的距离,“万里”指诗人所处的实空间。在古人看来,山水画之所以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就是因为它能将万里江山通过画面展现于咫尺之间。但此处的“咫尺”却并非是指画幅的距离,而是暗喻诗人的距离画作的千里之外。这里表现出诗人对画作的欣赏已由被动变为主动,由漫不经心变为凝神细观。“忽能”二字表现了诗人突然醒悟的惊喜之情。千里江山尽在咫尺之间,正是诗人久雨乍晴的喜悦之情的真实流露。
尾句“恍然堕我晓船开”则是这种欣赏的进一步深化。我在晓船之中,细细品味着画中的美景,不觉中晓船已开动出发了。“堕”字不仅表明诗人欣赏得投入忘我,也暗示出他对这美妙的画作已产生出一种将要离别的不舍之情。“忽能”和“恍然”通过情感态度的变化进一步增强了诗人欣赏画的境界之深。且从结构上既照应了开头“冥冥细雨”,又关合了题目“短轴”,可谓一箭双雕。
总的来说,此诗先以景起,却在写景中含着情,寓着理。后半转入议论,却是在自然而然的形象、情感逻辑的发展中展开,毫不生硬牵强。且章法轻灵流动,让人想起徐黄特立的绘画特点。对客观自然景物的描写和个性的直接展示造就了这样的情感流向和表达方式。画亦我心也!古人是真正能将艺术和生活水乳交融般地混为一体的,这与今天大量批量生产模式的艺术是完全不一样的。再读如今的很多作品,“原创”、“个人风格”、“真挚的情感”这些字眼更多只存在于表面,真正能够在作品中与观者形成对话的作品已经少之又少了!此诗充分显示了诗人的审美体验、情感世界以及表达这种情感和审美体验的艺术个性。整体而言此诗艺术表现堪称圆熟天然。
至于现代文译文:
细雨如丝,梅子黄熟,我欲乘舟出门看山,却又懒洋洋的不知该如何是好。画轴仿佛有神奇之力从万里之外来到眼前,让我恍然间感觉早晨的船只启程出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