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宋] 赵蕃
今人藏书务书多,昔人读书病书少。
藏书不读竟何用,岁老财供蠹鱼咬。
俞君命意何其贤,藏书读书两相兼。
有楼不肯贮风月,名以万卷非徒然。
我今百念空如水,祇有耽书心未死。
为君作诗岂无意,一鸱时送从兹始。
以下是我为您生成的赏析:
赵蕃这首诗以一种寓言的形式,展现了作者对藏书与读书的独特理解。诗中的“今人”和“昔人”,并非以年代区分,而更多的是在理念和行为上的对比。在“今人”眼中,藏书的重要意义似乎只在于拥有书量的多寡,甚至疯狂至为了数量而不惜购进任何哪怕无用的书,似乎书中的内容无关紧要,这就是他过于注重藏书,忽视读书的现象。这种理念使书籍如同一堆财物一般堆积在家中,只怕时间一久便容易受虫害侵蚀。而在“昔人”看来,他们则是始终强调读书的重要性超过了藏书。这就是为什么他们会忍受贫穷却不肯卖掉他们的藏书的原因,即使他们对知识的渴求大于财富,宁可坐享贫困而不为富有感到欢欣鼓舞的原因也正在于此。
在这个寓言之中,“俞君”可以理解为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某些读书人和学者形象。他对书籍的理解深于旁人,“藏书读书两相兼”,自然他对藏书的愿望能给阅读带来的深度及广泛的维度提供了实践依据。“有楼不肯贮风月,名以万卷非徒然”说明了此君居舍对万卷书的作用诠释是多么理智而有目标,揭示了他的心思充满了对自己的诗歌,金石等学术成果的珍视和期待。
至于我自身,“百念空如水”,对世事无所求,只有“耽书心未死”。这正是“俞君”的知音。我为“俞君”作诗,诗中之意不言自明:从今以后,我也将像他那样,珍爱自己的著作和珍重知识一样如珍爱自己的生命。总的来说,这首诗不仅是借喻言志的一种体现,更是在其中富含对书籍和知识的敬仰之情。
希望这篇赏析符合您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