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赵蕃
宿雨收茅屋,群鸡叫远村。
病羸深拥褐,厨罄晚开门。
流落何年已,荒凉莫自存。
束书徒负载,饥至不堪论。
好的,以下是我根据要求对这首诗的赏析,希望您能满意:
晨起闻鸡
宋 赵蕃
宿雨收茅屋,群鸡叫远村。 病羸深拥褐,厨罄晚开门。 流落何年已,荒凉莫自温。 束书徒负载,饥至不堪论。
此诗虽写“晨起闻鸡”之景,而意在抒发国难忧患。组诗第二首尾联说:“杜陵饥客思漫林。”孟宾哀诗中说:“皇唐有儒生,烈火下内窘。”讲到当时与个人的穷愁潦倒、愤疾国难祸患正是有关联的。“群鸡叫远村”说明公鸡已鸣,也点明了天色的熹微。接下来展现前景象的是描绘这样一片农家环境和炊烟的关系,主人呼唤全家动工早起的气氛和生活艰辛情形:先从“宿雨收茅屋”的情景中,已可看出屋宇简陋,连下榻之处也欠宽敞;至于“群鸡叫远村”,则更从侧面衬托出农家环境的简陋和环境的荒凉。而“病羸深拥褐”中的“病羸”,原指病弱,这里用来表现诗人自己的生活状况和精神状态。“晚开门”、“饥不堪论”同样具体细致地传达了山村日常农家的气息和情绪的低抑,以及对下联自己衰病交加而年运又渐逼生活所逼每前进一步都险象环生具体的再现出来了。“病痁(骚)”(痢疾)是由于营养差,长期失眠、睡眠不足等引起的疾病。这样的“病羸”,行动自然困难,更不要说去搬运书籍了。但诗人当时正怀着一腔报国济民的壮志,他从京城长安出发,“束书徒负载”,欲要实现求取功名的梦想。然而结果却是“饥至不堪论”,求取功名的愿望成了泡影。
诗的前六句是纯用素描式的白描手法,写诗人所到耳目所及的一些情景。后四句则转向了感情的抒发和感慨的抒论。“流落何年已”是对“病羸”的进一步说明,也是对整个遭遇的总结。“荒凉莫自温”则进一步说明原委。因为连自己家的屋子都很简陋(不惟外物质意义上的房子“收茅屋”而且冷的“得法”、没有人烟,“莫自温”),也就难于蓄财待赡他人、施惠济人(正因此杜甫希望通过与孙宾王的交游以求用)。这样就既没有助于朝廷之治、平定河山、更难于献身朝廷了。“荒凉莫自温”三字是诗人当时境遇和心情的写照,也是对一般知识分子所遭遇的困境的写照。“莫自温”三字,尤其值得深思和回味的。
诗的前六句写景状事,重在客观描绘;后四句抒情议论,重在主观抒发。“束书”二句是其总的情志的形象体现。“书”,这里借指儒生儒者追求的理想抱负、也是知识分子意识中不可或缺的知识系统(也代表理念)它承载着思想价值和社会意义、精神资源。“饥”是形不饱,但它也足可使“饥肠辘辘”、“饿火中烧”;也可引申为对理想的渴望、对治平世道的热望。这一联正写出了诗人的精神状态:怀抱理想、热望报国济民却空无一物;在空虚与无奈中更感世路之艰难、时不我待之紧迫。“莫自温”三字即应验了这种紧迫感而产生的无奈与悲哀。
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颇有特色。它以景起笔、由景及人,由景缘情;它以素描见长,不尚藻饰;它以感情作结,直抒胸臆。这种表现手法颇得杜甫的神韵。另外它在谋篇布局上的处理也很值得称赞:全篇的机趣着眼点于末句,“束书徒负载”(其中既包括路途奔波困顿不堪),便给前边的描绘设下了伏笔和衬垫。这才形象而又准确地反映了求官之路带给知识分子的不仅是辛苦感伤,更多的是艰难险阻与种种不安的感觉和复杂心情。在白描叙述之中间以议论,也是此诗的特色之一。但不管用什么样的方法表现,“苦吟诗人”(杜甫)诗中所含的那种深深的忧愤情绪是感人的心声。这样种清新明快的写景述事抒情诗对于眼下陶冶身心恢复诗国元气是大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