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赵蕃
昔我曾大夫,尝作舂陵适。
时惟萧子荆,袖书实见客。
公经本萧自,于义岂秦越。
三年期扫门,竟欠今生识。
以下是我对这首诗的赏析,希望您能满意:
这首诗是赵蕃为哀悼胡铨而作。赵蕃与胡铨相知甚深,对胡铨的去世深感悲痛。
首句追忆往事,昔日我曾大夫,舂陵适会逢。赵蕃曾任朝议大夫一职,所以以曾大夫相称。舂陵,汉朝地名,在今湖南零陵。这里借指胡铨曾任知辰阳县。会逢字面上是说巧遇,实际上是说在当时社会背景下与贤能的胡铨相遇,体现了对贤者的推崇之情。
次句时惟萧子荆,袖书实见客。诗人称胡铨为萧子荆,显然是受其器重的胡铨兄长胡寅的影响。在诗人面前慷慨陈词、草疏救王的胡铨给诗人留下深刻印象。赵蕃借指其清操雅操。这里对挽客身份地位进行了适当铺垫。
颔联岀现转折之语,诗评经义本是萧氏自家作主张并无特见。对于学者文人而言,评论经义本来是一件严肃的事,何况作为一首挽诗更应该慎重对待。但是诗人认为这却是理所当然之事,不涉及人情好恶、偏见偏爱,可见对胡铨是另眼相看。这一转折使挽诗超越了一般的私人关系,升华到更高的精神层面。
尾联三年期扫门,竟欠今生识。这两句是讲人生知己难逢,所以格外珍视相见。但却是别来无恙、后会无期!发出了深深的惋惜!扫门:传说王子衡死友杨得升扫门为诔,以致四方后进过从皆疏的典故这里以己之人待他人之人可知贻友人何等怅恨。虽欲过门而未能扫其门又怎能够常常见面相识呢!知己一生逝如梭珍惜会集恩仇时毕竟上相逢只得像死去后邻人才有不得不为他收敛的人生怅惘感慨可想!因要宣泄毕恕舒与这一心情蓄谋久矣至所仰慕对象如消失不见这种机遇怎得方才痛快处朋友以能为伍。在此可知而知这是饱蕴怨艾之语!
整首诗对胡铨的赞扬评价全从惋惜之情中来这正是本诗的一大特点。当然作为封建文人只要能够给予适当的肯定就能更好地达到挽救灵魂的目的所以这也是一种手法!
现将译文呈现如下:
昔日我曾担任朝议大夫一职,曾有幸造访舂陵。当时萧子荆正会客,实实见到您胡公。您的经义本就是萧氏自家作主张,从道义上讲没有偏见和特爱。我曾期许三年后去扫门,却没想到今生无法再认识您了!真是人生知己难逢!
这首诗用典雅古朴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胡铨的无限怀念和痛惜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胡铨的崇敬和赞美之情。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优美,是一首优秀的古代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