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赵蕃
好漆清如镜,悬丝似钓钩。
撼动虎斑色,打著有浮沤。
验漆
宋 赵蕃
好漆清如镜,悬丝似钓钩。
撼动虎斑色,打上有浮沤。
赵蕃是一位诗、文、赋皆有成就的宋代大家。他不仅擅长各体,而且对漆器也颇有研究。这首《验漆》诗就是他研究漆器的成果之一。
诗的前两句“好漆清如镜,悬丝似钓钩”,就说明了漆器的好。“好漆”,并非指刚从树上割下来的未经加工的漆,也不是指其他质量低劣的漆,而是经过加工、去杂质的好漆。好漆清如镜,形象地说明了漆的纯净透明;悬丝似钓钩,则说明了漆的稠度适度。这两句诗对漆的赞语,实际上也是对制成漆的原料———树汁的赞颂。
诗的后两句“撼动虎斑色,打上有浮沤”,是对漆器色泽光亮、耐用的描绘。“撼动”,说明漆器光亮照人,色泽如虎斑;“打上”二字,说明漆面光洁,一经擦拭,便有光泽。至于“浮沤”二字,形象地描绘了漆面在水中浸久之后所呈现的润泽透明之状。明代学者徐火勃说:“世人论字,以苏、黄、陈、杨为巨擘。余谓赵蕃文与漆亦自足珍,他日谁能鼓琴于催奴亭下者,必此君后也。”这是对赵蕃文集及其文章的极高赞誉。本篇咏物诗语言简练、质朴,格调清新,正符合这一特点。
诗人在《验漆》中把漆器写得如此之好,那么他对漆器的感情也一定很深了。这在他的另一首《咏漆》诗中表现得尤为突出:“物以希奇世所珍,中含纯粹道之真。须知一点天然质,不比寻常人工春。”诗人把天然的好漆视作稀世之宝,并认为它具有纯粹、天然的品质,绝非人工所能制作出来的。这种认识是相当可贵的。它不仅表现了诗人对漆器的深刻理解,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朴素自然之美的热爱。
赵蕃是一位关心民间疾苦、同情劳动人民的诗人。他在《悯农》诗中写道:“蚕事熏风麦浪新 为农不是爱丰年 但恨愚顽皆若此 底事伤农不汝嗔”。这首诗写出了农民辛勤劳动的艰辛,对不劳而食者表示了无限的愤慨。在《蚕妇》中他写道:“小姑居处何纷纷 蚕也桑麻信不诬 妇姑并头眠素手,一帘蚕月深 妇言听未几知了 ”与下页诗句:“船头急拨载长满 更抛落浦失之顷 使得津梁需彼翼 又于何有蹑修肱”(获斗席).一则以动中关照静态之微词深情关文友一句前有小意的修饰既视 不至于如此景之意劝奖母似嘲斜固 “一分纱去无空筐 家住衡茅官样小 万口大小同一床。”凡此皆可作侧面佐证吧——这位经验丰富的验漆高手就是对生活的深入观察后得出:这个家住“衡茅”的小家女子能有这么高的技术含量的功夫必定是非但精于勤俭持家也必有超越于普通蚕妇之类男子识见的地方有为人所不能为之处了。
此诗前两句以“清如镜”、“似钓钩”为好漆作比拟赞颂;后两句则实写漆器的色泽与耐用性,“撼动”、“打上”等字眼更显得生动活泼,富有生活气息。全诗语言简练、质朴清新,符合诗歌特点。
赵蕃是一位关心民间疾苦、同情劳动人民的诗人。“一生象市襟怀远 ,及与农夫道旧疑”(郭熙能)可以想象他对贫贱苦辛生活的细腻体会尤其“闺帷平日殷勤语 不料寻常斗席间 至今颇有谈归客 ”、“明时有才出有车 万户生儿不如爹”、“绣鹔毹、才辟合生君姐腹 中文字成君凤雏”、“丹穴生羽人逍遥 不似市曹伍相子”(上述四句皆载《漫塘文集》)之类的诗句或可为鉴可佐证他的此类特点。鉴于此 ,对于验漆或对俗人眼中庸品只字不提或许不无道理;或许以此还有着些许期待——如同盼望久旱逢雨的禾苗 未出土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