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鹧鸪天·晚岁躬耕不怨贫》宋辛弃疾原文赏析、现代文翻译

[宋] 辛弃疾

《鹧鸪天·晚岁躬耕不怨贫》原文

晚岁躬耕不怨贫,只鸡斗酒聚比邻。

都无晋宋之间事,自是羲皇以上人。

千载后,百篇存。

更无一字不清真。

若教王谢诸郎在,未抵柴桑陌上尘。

现代文赏析、翻译

鹧鸪天·晚岁躬耕不怨贫

辛弃疾

晚岁躬耕不怨贫,只鸡斗酒聚比邻。

都无晋宋之间事,自是羲皇以上人。

千载后,百篇存。更无一字不清真。

若教王谢诸郎在,未抵柴桑陌上尘。

现代文译文:

晚年躬耕依然不悔,不以贫穷为意,一斗酒与邻里分享一只鸡。我无需述说与晋宋的人事纠纷,在境界上已胜过上古的帝王。虽距现在年代久远,留存至今的我仍有百篇作品,文章清新自然,言辞真切。倘若那些名门贵族的子弟还在的话,或许看到的只是我柴桑故居路上的落满尘埃。

这是一首充满理趣的词。他因隐居躬耕而名不讳、心无忧、却道不羡权贵不慕贫,意味深长地道出了此间真正意义和无穷人生价值。这就是以文饰词地自我“以词明志”巧妙地将古人今人的纷乱、朝代变迁与词心坦露其中,已带着浓厚的生活哲理和人生感情色彩,寄厚重的意旨于篇制平淡的词句之中。上片描绘自己躬耕生活的一个片段。时至晚岁,却依然恬淡自乐。“晚岁”二句是说躬耕田亩,安贫自乐。“不怨贫”是躬耕的缘由,“晚岁”、“不怨”中充溢着词人安贫乐道的襟怀。这两句从“不怨”到“斗酒聚比邻”,可见他的隐居生活是欢乐和睦的。“都无”二句一语中的,揭示出乐归乐贫的原因。“都无”二句把各种纷争攘扰之情一笔撇开,就其人生观而言,认为从尧舜到羲皇上人这段历史时期的人尚无丝毫做作媚世之私情,从这里自然推导出自己不屑于晋宋之流的虚伪和做作;尽管眼前之世极其混乱,“自是羲皇以上人”。实际上这也是诗人人生价值的体现,“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而当时执掌大权的朝廷群小们置四海百姓饥寒于不顾,汲汲营建着一己王朝虚浮的面目一瞥之后便是金戈铁马般的权势之争。诗人对这种乱世纷争抱着超然物外的态度,以一种淡泊相忘的人格操守去疏离尘俗,独善其身。下片就“千载后”评价自己的作品。“千载后”是俯察古往今来之后对词人的一个总体评价。“百篇存”说明诗人作品留传下来的尚有相当数量,“更无一字不清真”说明这些作品都做到了“清真”。结拍“若教王谢诸郎在”句说倘若谢安石辈名流的后代子孙还健在的话,也未必能有如此雅致逸怀守拙归隐于乡间田亩的平淡生活和清新词章。这一句似乎包含这样的潜台词:彼一时此一时也,时间不同、空间各异,今人所追求名利和境界倘与往昔的荣辱得失不尽相同;知足保和才是人类终极理想的追求;每个人都有各自心目中无可替代的桃花源:随着历史的前进和时代的进步,“人生代代无穷已”回眸历史也许更替了诸多荣辱与衰败、沧桑与巨变。同时这结拍气象开阔高远,“陌上桑间”表明了诗人的视野境界里再也没有尘世的牵绊了!于是便将全篇意旨统摄、凝聚在一个高峰上,从隐居躬耕到咏怀清词,展现了辛弃疾志存高远的人品才情以及随缘自适的人生观价值观。这种观止般的思想和品格确是令人景仰难能可贵的!“总为浮云能蔽日思卿痛哭震乾坤”。这句荡气回肠的诗篇中的“卿”,想必人们不难知道。在这里也同样映照出辛弃疾精神人格的魅力!

© 2012-2025 诗词之家 shici.edupk.cn
网站事务:17368610279【同微信】
苏ICP备2022038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