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开凿大庾岭路序》唐张九龄原文赏析、现代文翻译

[唐] 张九龄

《开凿大庾岭路序》原文

先天二载,龙集癸丑,我皇帝御宇之明年也。

理内及外,穷幽极远,日月普烛,舟车运行,无不求其所宁、易其所弊者也。

初岭东废路,人苦峻极。

行径夤缘,数里重林之表;飞梁嶫嵥,千丈层崖之半。

颠跻用惕,渐绝其袁故以载则曾不容轨,以运则负之以背。

而海外诸国, 日以通商,齿革羽毛之殷,鱼盐蜃蛤之利,上足以备府库之用,下足以赡江淮之求;而越人绵力薄材,夫负妻戴,劳亦久矣。

不虞一朝而见恤者也。

不有圣政,其何以臻兹乎!   开元四载,冬十有一月,俾使臣左拾遗内供奉张九龄,饮冰载怀,执艺是度,缘磴道,披灌丛,相其山谷之宜,革其坂险之故。

岁已农隙,人斯子来,役匪愈时,成者不日,则已坦坦而方五轨,阗阗而走四通,转输以之化劳,高深为之失险。

于是乎鐻耳贯胸之类,殊琛绝责之人,有宿有息,如京如坻;宋与夫越裳白雉之时,尉佗翠鸟之献,语重九译,数上千双,若斯而已哉!   凡趣徒役者聚而议曰:虎始者功百而变常,乐成者利十而易业;一隅何幸,二者尽就!况启而未通,通而未有斯事之盛。

皆我国家玄泽寝远,绝垠胥省;古所不载,宁可默而无述也?盍刊石立纪,以贻来裔,是以追之琢之,树之不朽。

现代文赏析、翻译

《开凿大庾岭路序》现代文译文:

开元二年,岁在癸丑,正是我们圣明君主登基的第二年。他治理国家内外事务,无论多么偏远的地方都关怀备至,如同日月普照大地,车船往来之处,无不追求安定、革除弊端。当初大庾岭东边的旧路,百姓苦于山势险峻。行走时需攀援藤蔓,穿越数里密林;悬空的栈道高悬,挂在千丈悬崖的半腰。登高时战战兢兢,渐渐连老路都荒废了,以至于车辆无法通行,货物只能靠人背驮。而海外各国日益频繁地前来通商,象牙皮革、珍禽羽毛等珍贵物产,鱼盐海味等日常所需,上可充实国库,下可满足江淮地区的需求;但岭南百姓力量单薄,丈夫背负、妻子头顶,辛劳已久。谁能想到突然得到朝廷的体恤呢?若非圣明的政令,怎能达到这样的境界!

开元四年冬十一月,朝廷派遣左拾遗内供奉诗人负责此事。我怀着如履薄冰的谨慎态度,带着测量工具,沿着石阶小路,穿过灌木丛生之地,考察山谷地形,改造险峻的旧路。正值农闲时节,百姓自发前来,工程未超时限,很快便告完成。如今道路平坦可容五车并行,四通八达车马喧嚣,运输的辛劳因此减轻,高山深谷不再险阻。于是那些穿耳贯胸的异域之人,携带珍奇异宝的远方来客,都有了歇息之所,如同到了繁华都城;比起当年越裳国进献白雉、尉佗呈送翠鸟时,需要经过多重翻译,贡品数以千计的情形,现在又岂止如此!

参与工程的众人聚在一起议论道:开创者建立百倍功业改变常规,享受成果者获得十倍利益改变生计;我们这偏远之地何等幸运,二者兼备!况且开辟新路前所未有,开通后更无如此盛况。这都是我们国家深远的恩泽遍及边陲,古代未有记载的事迹,岂能沉默不言?何不刻石立碑记述此事,留给后世子孙。于是精雕细琢,树立石碑以求永垂不朽。

赏析:

这篇序文展现了盛唐时期开拓进取的时代精神。诗人以工整的骈俪文体,记录了大庾岭新路开凿这一重大工程。全文可分为三个层次:

首先通过对比手法,突出新旧道路的差异。旧路"飞梁嶫嵥,千丈层崖"的险峻,与新路"坦坦而方五轨"的畅通形成强烈反差。"夫负妻戴"的艰辛与"化劳""失险"的便利相对照,体现工程惠民的本质。

其次运用典故增强说服力。文中援引越裳白雉、尉佗翠鸟等历史典故,暗示新路开通带来的外交商贸繁荣将超越历史。这种以古证今的手法,凸显了工程的历史意义。

最后通过参与者的集体议论,展现民心所向。"虎始者功百""乐成者利十"的民间智慧,与"国家玄泽"的宏大叙事相结合,使文章既有官方文书的庄重,又具民间话语的生动。

全文贯穿着诗人"政在养民"的政治理念,将基础设施建设的现实意义与"贻来裔"的历史意识完美融合,堪称唐代工程记文的典范之作。骈散相间的句式既保持了奏章的严谨,又流露出文人特有的诗意情怀,体现了诗人作为政治家与文学家的双重气质。

© 2012-2025 诗词之家 shici.edupk.cn
网站事务:17368610279【同微信】
苏ICP备2022038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