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赵秉文
天风吹雪下平田,纷纷逐马银杯翻。
马亦喜风摇玉环,兴来不觉过青山。
青山可望不可攀,长河镜里开烟鬟。
浮云不见山顶相,想是落日孤云间。
箭山峰头望碣石,东南海水不可极。
六龙宾日半海红,长鲸驾浪掀天白。
万峰回合处,九折十三盘。
一溪初入山百转,万壑度尽松声寒。
老苔万古带石色,枯松倒植苍苔裂。
石门划断一峰开,犹向云端眺青壁。
不见长安许道宁。
披麻谁绘倚天青。
又无天上谪仙金銮客,削瓜咏此晴峦碧。
眼前安得此突兀,想像造化初开辟。
诗人以来几人到,只说终南与嵩少。
他年骑鹤归蓬莱,仰天却笑箭山小。
游箭山
雪风如箭破平田,银杯翻水马头旋。 马亦随风摇玉环,青山过眼不须缘。 青山可望不可及,落日孤云在烟隙。 箭山峰头望碣石,东南海水浮空碧。 万山合围一山回合,曲折盘旋十三折。 箭山之水出谷来,初如安仁百丈回。 冷松枯竹森空谷,巨石瘦石千尺列。 万石嵌空刀剑痕,似划断面苍壁尊。 望极不见长安客,但见许道宁何在。 世外诗仙披麻仙,当时作此箭山之,空余妙语不能绘。 尘间诸公欲骑鹤,得归蓬莱恨未至。 即此眼前峰壁奇,谁能作图施渲染? 风起云涌变天地,青苍金碧尽入诗。 神工鬼斧岂能识,自是天工非人为。 自从古来诗家少,未有至此而不疑。 登高一呼众山应,群仙听命骖鸾螭。 长揖别我骑鲸客,共羡诗家得心法。 前贤已矣不可期,但愿人间多佳句。 赵秉文《游箭山》诗,笔力雄健、气象万千,既有金朝大漠草原风雪的豪壮之气,又有江南山水烟雨的婉约之美。箭山之游,诗人驰骋想象,将眼前之景与心中之情融为一体,情景交融,表达出诗人对箭山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天风吹雪下平田,纷纷逐马银杯翻。”起笔便展现出一派天风浩荡、雪花纷飞的景象,境界阔大,气韵生动。“马亦喜风摇玉环”,一句进一步点染雪中行马之妙,亦马亦人,充满生意。风起时,马上的银杯(马铃)随风吹翻;马也似乎对人间的热闹和温暖有同感,仿佛其俊爽的风姿也为之一振,兴来穿过青山。“青山过眼不须缘”,一语尽得箭山之奇峰深谷、磅礴气势。“浮云不见山顶相”,用“浮云”二字反衬箭山的峻极直上九霄,想象奇特。“想是落日孤云间”则化用“孤云”的意象写出落日欲颓时孤云的状态、诗情空灵蕴藉。“箭山峰头望碣石”,境界又转,一派大海的壮阔。“东南海水不可极”,则又写出海的壮怀和高远之志。“六龙宾日半海红”,一句语浅情深,词近意远。“长鲸驾浪掀天白”,则以鲸驾浪、掀天动地来想象海涛的气势。“万峰回合处,九折十三盘。”写山路险涩。“一溪初入山百转”,写初入箭山之境曲折回环。“万壑度尽松声寒”,写沿途松林经风已寒、万籁俱寂的静境。“老苔万古带石色”,一句写箭山石壁经年累月、苍苔斑驳的奇古气象。“枯松倒植苍苔裂”,用典贴切,写出枯松倒挂、苔藓满布的奇古绝奇景象;炼字简劲有力,“裂”字有神,更能突现“苍苔”与“石”的特征。“石门划断一峰开”结出箭山峰壁的峻极陡削的特点;“犹向云端眺青壁”,继续展开笔底波澜写人在险峰云雾中的奇异感受。“不见长安许道宁”,一句突现诗人对箭山的无限景仰之情;“披麻谁绘倚天青”,一句用典委婉含蓄地表达了无人能绘箭山奇景的遗憾。“又无天上谪仙金銮客,削瓜咏此晴峦碧。”两句自叹知己难逢。“眼前安得此突兀”以下六句就眼前箭山峰壁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或见其生成之初的情形(“想像造化初开辟”),或想见其历尽沧桑之后的情状(“老苔”“瘦石”“千尺列”“万古”“沧苔裂”),或想象其极致之美(“人间难得此突兀”“造化”“诗家”)。其中描绘景物尚有远近层次之分:由峰顶遥望海涛(“海水不可极”),到环峰遍览(“万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