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唐顺之
塞垣饱历雪霜寒,直上无枝只屈盘。
边人自识将军树,我来权唤大夫官。
好的,以下是我根据要求对这首诗的赏析,希望您能满意:
题墙子岭公署中偃松署本参将府也
明代:唐顺之
塞垣饱历雪霜寒,直上无枝只屈盘。 边人自识将军树,我来权唤大夫官。
这首诗的背景是在边塞的参将府中,作者见到一株饱经风霜的偃松。它屹立在墙子岭公署中,主干高大挺拔,却没有枝叶,盘曲嶙峋。作者在这里见到了与将军密切相关的特异之物,不由自主地将其称作“大夫官”。
起句“塞垣饱历雪霜寒”,将偃松放在风雪凛冽的边塞环境中描绘。经过长期的寒霜侵袭,偃松的外貌发生了变化。尽管周围还有高大的树木,但它那独有的屈曲苍老之姿和经寒不凋的特征,便使人把它当作这里的特有之物。“边人自识将军树”,提到了边地的良将。“将军”是汉代对屯戍士兵的称号,而在这边地戍所中自然当是有将有兵的。“边人”指署中的军士,也是这寒树身旁的具体护卫人员。在他们眼里偃松便是“将军树”了。它那苍老屈曲的外貌,正是久经风霜、保卫边疆的将军的写照。“我来权唤大夫官”,是紧承上句意脉而写的想象之词。在作者看来,这苍古虬劲的偃松,无论是其屈曲盘旋的枝干,还是那历尽风霜而依然常青的叶子,都与古代医家的有关形象相似。因此它便被作者称作“大夫官”了。这称呼是极富象征意义的。它代表着一种高尚的医德、医术,即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由于作者在边地见到了这株有象征意义的偃松,回忆起了生活中的此类见闻和庄子解冻等故事(这样的传说想必也有它深刻的社会意义吧),这因而得以描绘出一幅极其优美清新、绰约的画图;从而使一颗凋谢枯黄的“英雄暮年心”在自然而然间展现了蓬勃的内生机遇复而生之意和有关传之后代的崇高理想。
此诗在语言上也颇具特色。作者以明白如话的语句,娓娓动听地表达了友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和“大夫”这一高尚职业的内涵及作者对其赞美之情。全诗通篇纯用赋法,不作比兴,不尚华丽,却自然流畅,颇有情韵。此外,“边人自识”、“我来权唤”等句式口语化的语言,也为作者表情达意增添了不少魅力。
此诗鉴赏起来确实颇具趣味,因而颇为后世文人所喜爱。然而对这首诗的评论却也各有所见,有的认为是“以大夫比参将”,有的则认为是“以大夫比偃松”。我以为这些见解都有一定的道理。从全诗的整体构思来看,这首诗确实是以偃松为媒介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但就其中的某些词语来看,似乎又确实有“以大夫比参将”之喻;而联系起来看此诗确实有其借“大夫”以表达作者的情思及赞颂之情等多方面的复杂内涵。这些复杂的内涵当然应从诗人创作时特定的思想背景和生活经历去加以理解和鉴赏。至于到底哪种说法更为准确合理呢?恐怕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了。
以上是我对这首诗的赏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现代文译文:
这株偃松屹立在边塞的公署中,饱经风霜雨雪寒冷的侵袭。主干高大挺拔却无枝叶繁茂,盘曲嶙峋的外貌却显得更加苍老。边疆的军士将它称作“将军树”,在我看来它更像救死扶伤的良医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