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谢榛
少游燕赵间,亦有燕赵气。
大德不易酬,俯仰在天地。
天地无言覆载我,两鬓全白齿半堕。
匣中宝剑蓄龙精,四海历游无不可。
时逢厚俗且为家,宁羡淮南丛桂花。
人生知遇非偶尔,枚马聚散殊堪嗟。
君不见太行天设中原春,颠崖直上几千尺。
愿作峰头一片云,飞向宫城朝复夕。
西风若肯徐徐吹,风云长会无尽期。
走笔效太白歌行寄上沈王殿下
少游燕赵间,亦有燕赵气。
大德不易酬,俯仰在天地。
我欲仰天长啸,感慨一何深。
天地无言覆载我,两鬓全白齿半堕。
匣中宝剑蓄龙精,四海历游无不可。
时逢厚俗且为家,宁羡淮南丛桂花。
人生知遇非偶尔,如花对春风。
君不见太行山崖耸立高入云,颠崖直上几千尺。
愿作峰头一片云,飞向宫城朝复夕。
西风若肯徐徐吹,风云长会任我心。
山川悠远,虽知其远而心向往之,心境之旷,是可赞可叹也。开始描述了谢榛年少时游历燕赵之间的经历。及至老年,“齿半堕”在坎坷波折之中未能重返故乡归隐林泉是人生憾事但侠义尚气的诗人满腔不平之气无以寄托这天地万类成为诗人艺术灵感的源泉这一段写景抒情是本篇的基调。
以下转入对“厚俗”的向往。“时逢厚俗”一句承上而来,“且为家”一句转入下文。“宁羡”二字表明了诗人对当时太平盛世的心声。这一句是全篇的转折点,它使诗人的感情从愤激转为平静,从俗世豪情转向了林泉高致。“人生知遇非偶尔”,这是一篇的重点之所在。为什么许多诗人在其巅峰之际辞官归隐呢?盖因功名并非诗人的唯一追求,他们对人间烟云表现出极大厌倦对高山清风白云幽谷却极为向往与追求其中固然有放情、纵情的游乐欲望;崇尚自然的审美意识;亦有诗人本性与社会现实的格格不入所以便选择了遁世,避开人世的纷扰去寻求清新和谐的人生归宿,“何不纵心满意作”,就是这个道理。以上这些美好的景和乐的情背后却隐隐地埋藏着对光阴易逝、青春难驻的淡淡的愁情恰似无风珠帘突然晃动一般将文章卷起了几分激烈之气遂使得文中生活陡峭热烈变成重挺轻松徐静.“敢以须眉为性命”,“居然自豪横石湖。”感叹才流露出报国无门又厌恶黑暗官场的几句真话时下起了“几阵榆钱满地飞”的暮春晚景当浮起萧瑟悲凉之气于是文章进入了尾声:“西风若肯徐徐吹”。这似乎与风无关可仔细一品它无风而起恰好证实了诗人的情怀暗动在这冷风凄紧之中诗人的心境如云如飞诗人忽发奇想:如果西风吹拂它就不停地飞舞从早到晚不离沈王城郭于是诗人希望自己能化作一朵白云永远陪伴在沈王左右“飞向宫城朝复夕”就不再是诗人的逍遥远举而含有凝望与企恋之情就这首小诗而论所创造的氛围清新优美有幽逸的情趣这是一大特色其次是诗句工整犹为后世称道的一点
将这首七古改写为七绝或许更能动人心魄的形式是:
少壮燕赵气慨行,颠崖直上几多情。
愿为白云任飘荡,西风倘许任飞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