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谢榛
醉来万事无不掷,醒后多思那有益。
月当中天光渐昃,人逢盛时病相迫。
君不见花间蝴蝶草间飞,清霜满园何处归。
好的,以下是我对这首诗的赏析:
这首诗写作者醉酒醒来,想起曾经的轻狂和幼稚,有种人逢盛世却无法把握自己的怅惘。作者以“醉”和“醒”分为两个部分。开篇一句直截了当地陈述醉后的心态。谢榛生当国泰民安、大明一统之时,战祸平定,衣食无忧,一身养尊处优,情怀颇高。 只是生活得太舒适了,就会有这样一种自己与社会浑然一体的广阔感觉。“醉来万事无不掷”意即抛开了。人进入彻底的“醉”中,便觉得世间的一切都变得无足轻重,都可以放下。“掷”字在此用得极妙,既表现了“醉”的力度———“掷”,也表现了诗人的豪迈———把世间一切全都“掷”在脑后,表现了诗人的超脱———“醉”后便什么都想开了,把什么都抛到了脑后。
然而醒来之后,情况就完全不同了。醒后的世界与醉后的世界形成鲜明的对比。醒后的世界显得如此沉闷和压抑。诗人在“醒”后陷入沉思之中,回想起过去的行为,感到非常懊悔和失落。“醒后多思那有益”,一句表达了诗人一种复杂的思想感情。其中既有懊悔,也有无奈;既有失落,也有怅惘;还有某种程度的自责和自嘲。而这一切又都是与“醒”后所面临的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醒”在盛世之中,“醒”在太平年代,“醒”在衣食无忧的生活之中,“醒”在没有什么可忧虑的环境之中。
诗的结尾两句:“君不见花间蝴蝶草间飞,清霜满园何处归”,一方面是在为读者描绘一幅幅花草丛生的荒野间蝴蝶飞舞的清秋景物以突出“醒”后所面对环境的变化;另一方面,又是由于这种变化而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作者的失落和怅惘。也就是说此时的诗人不仅花间难见蝴蝶翩翩起舞的风姿,而“草间飞”也被秋天特有的表现——“满园是清霜”,大抵很难在飞得起来,幽闭在此的金秋花园也不得不停下来暂时休憩。不仅如此诗人更多的可能是因为在这晚秋时节发人一时的百无聊赖才向那些飘飘起舞的花丛或翻飞的草上看了多时后望而生悲吧!
从全诗来看,谢榛似乎是在借蝴蝶之“醒”“醒”来抒发自己的感慨。而蝴蝶的“醒”“醒”则又与蝴蝶之飞紧紧相连的。此诗借物抒怀,借物言志,通过描写盛时蝴蝶醉后飞与醒后草间飞的景物变化来表现诗人那种“盛”“衰”之感;同时也从更深层次上表达了自己在生活舒适之后而要把握自己的情感变化以及随之而来的生活追求等复杂心态。
希望以上回答对您有所帮助。
至于现代文译文:
在醉意朦胧中,万事皆可抛。清醒之后,再多的思考又有何益?月光洒满中天的夜空,我却在光影婆娑中感到压抑。
你看到了吗?那花间轻盈飞舞的蝴蝶,还有草丛间自在飞翔的小生灵。然而清霜降下,归宿又在何处?
这首诗以蝴蝶的命运寓指诗人自己的命运。“花间蝴蝶草间飞”喻指诗人生在太平年代,无所事事。“清霜满园何处归”,诗人不知道自己该何去何从。最后两句写出了诗人在无忧的生活中迷失自我,抒发了诗人对“盛”“衰”转换的感慨。
希望以上回答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