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送栗道夫下第归上党》明谢榛原文赏析、现代文翻译

[明] 谢榛

《送栗道夫下第归上党》原文

早岁名成庾信流,春风走马向燕州。

壮心对酒惟长剑,华发论文一敝裘。

落日寒生杨柳陌,乱云晴绕凤凰楼。

圣朝何事淹才子,归卧青山复几秋。

现代文赏析、翻译

谢榛是万历时期的明文学家和名诗人。这支送别诗写的是送别友人栗道夫,赞赏友人才华出众,但不为时流赏识。道夫不免有些归心,但是下第的朋友在古代诗词中屡见不鲜,不能算伤时悯俗的作品。作者笔下的山川、道路、城郭、楼台、风物等,富有诗情画意,引人入胜。

开头四句,“早岁名成庾信流,春风走马向燕州。”以南北朝时的北周著名诗人庾信自比,颇有自豪之感。“走马”表示骑马赶路。“春风”二字暗点送别节令。“壮心对酒惟长剑,华发论文一敝裘。”诗人送别前特为友人把酒饯行,鼓励友人此去壮心不已,坚持学问探索。“论文”两字,即用唐代李商隐“身在千山思万君”诗意。“落日寒生杨柳陌,乱云晴绕凤凰楼。”意为日落时分,京城道路上杨柳依依;乱云簇集,京城官署掩映在凤凰楼上。“乱云”两句略点暮色,尚未明点送别。五六两句明点送别:“圣朝何事淹才子,归卧青山复几秋。”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友人归去不管什么的朝廷的不满,这也就是上党归隐的朋友也不愿离乡的意思。这样诗人用上两联摆明友人下第归隐是不应该,而又很自然的。最后几句勾勒出雄阔明丽的景色。其中既有人间真景,又有理想中的仙境。在这美景中相送别友人实在是有幸的一事。如此欣赏则有助于其中不无淡淡忧郁之情的友人及深味惜别的人们领略其间的余韵及意趣。

在七言诗的最后两句,是使诗意飞腾的关键所在。“青山复几秋”实际是一种典故出处:“长安道士天台叶闲子来谒禹锡曰:天台有青田山可游也……然山名青田实非人间。”(《苕溪渔隐丛话》)前人有称道隐居为“天际真人”的诗句。如谢榛《杂感》有“神仙须是绝尘才,了却人间笑骂来。世上神仙知未识,且令余羡天边来”诗句,最后点出超尘这一出路即可使人弃绝世纷(尘)达到大隐目的。“青山复几秋”,说世间友人有的弃正途而去非正路者之无奈心情;“青山复几秋”说山水之大观实在佳妙处不胜收而又如此逍遥自得所在在归隐者的心中也是何等妙境。在最后两句中,作者勾勒出理想中的仙境(其实它离人间并不太远)而从另一面又是对友人的激励:如果遇到不如意之事可以归隐山中,去寻求一片天地逍遥自在的所在。此句意谓如果皇上知道你的才华(实际也就是讽刺其下第之不合理)你应该走后门举出仕之道然后到“青山复几秋”之处游览以保持洁身自好也即那些事拂尘不行的事。)其实也有相劝与不必贪慕禄高位的用意在。这就比较深细而且含蓄了。“复”字也有不舍而有鼓舞的意味流露其中。明代很多明臣直言敢谏为国尽忠及很多大作家秉笔直书危害君命不留情致反而遭遇仕途危机不止一次的不行更不止一次的卷土重来甚而从别的地方从事什么有歧异朝廷业务职务后仍重蹈覆辙重新卷入官场危机的作者很多也都有类似的情绪在里头或表达在作品里中。

诗人在最后两句里委婉含蓄地劝告友人,遇到不如意之事可归隐山中或仙境般的地方,寻得一片天地逍遥自在的去处便可扫去禄薄位的退身的不决和自己心理上不习惯的高尚的人格甚至近于异端的真淳和谐在一体便是澄怀物外左右逢源修齐治平放达仕进顶峰潇洒旋境逢逸此时金章紫绶却很难隐也不屑去做收服他的秀才做买卖般谋求一官半职之类的世俗生活的人也并非他之所愿的怀抱所在。这样的思想表达委婉含蓄而又诚恳真挚(这也是古人交游中一般应有的品格)。这也表现出诗人和友人比较真诚可贵的性格特征:不为名利所诱的人格和爱国爱民情怀和清廉耿介的人品等志趣情操等等思想内涵;

© 2012-2025 诗词之家 shici.edupk.cn
网站事务:17368610279【同微信】
苏ICP备2022038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