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夜听琵琶三首 其二》唐羊士谔原文赏析、现代文翻译

[唐] 羊士谔

《夜听琵琶三首 其二》原文

一曲徘徊星汉稀,夜阑幽怨重依依。

忽似摐金来上马,南枝栖鸟尽惊飞。

现代文赏析、翻译

好的,以下是我根据要求对这首诗的赏析:

夜听琵琶二首其二

羊士谔

一曲徘徊星汉稀,夜阑幽怨重依依。 忽似摐金来上马,南枝栖鸟尽惊飞。

羊士谔的这首七绝,通过夜听琵琶的描写,形象地表现了人物别有幽愁怨恨,难以言说,不胜凄凉,而又难以排遣的心理状态。

第一句“一曲徘徊星汉稀”。写琵琶演奏的时候,星汉已经稀落,天色已经向晚。“一曲”是琵琶一曲尚未演奏完,并没有演奏《阳关三叠》、《十面埋伏》那么复杂,为何音乐会造成如此深的“幽怨”呢?读者于是可能联系着唐明皇和杨玉环间哀怨的故事思索,也未可知。“徘徊”,还没有来决定停息还走,因为情感深深受伤或者怀念在不久之前的一幅场景被构造了出来。也可以这样理解,白天的事情似乎已经忘记,人又迷失在这夜的“一曲”中。至于在现实中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为什么要到夜深人静时分才来“一曲”?曲子有什么不同寻常的意义?作者的弦外之音显然留白太多,就留下由读者去想象吧。然而这只是表现音乐时地、环境、气氛给人以强烈感染,却并没有什么象征意味。

第二句“夜阑幽怨重依依”。夜深了,人困了,曲子也演奏完了。可是那曲中透出的幽怨却似乎没有穷尽,不断袭来。“重依依”的“重”字,不仅指演奏时间之长,而且含有回味无穷之意。那么究竟是什么使诗人如此回味无穷呢?是琵琶所弹奏的音乐本身,还是音乐背后的故事?是音乐所勾起的人的情感?还是音乐所营造的环境气氛?也许兼而有之吧。读者于是可能知道诗人为什么在白天听曲时也会“徘徊”,为什么在夜深人静时分还要细细品味了。

第三句“忽似摐金来上马”。这忽然爆发的声音惊起了树上的鸟儿。这是怎样的一种声音?“摐金”二字形容其金属般清脆悦耳的声音非常恰当。同时又是怎样的一种情境呢?正是这种突然响起的音乐惊飞了树上的鸟儿。那么鸟儿本来是安静地在树上栖息着,正待天明时再飞向远方。而这时却被这突发的声音惊起,飞向远方。这种情境唤起了听者的何等强烈的共鸣啊!“忽似摐金来上马”一句中,“上马”二字又使人联想到诗人此时是匆匆上马还是已经上马离去?若是匆匆上马,为什么如此演奏琵琶?是因情太深难以自制抑或慷慨悲凉?若是已经上马离去而回首琵琶,又为什么如此演奏琵琶?是不忍离去而又无可奈何抑或心绪难平?这里的暗示性极大可有无限想象空间。而这种情境更衬托出诗人当时内心的深沉的幽怨与激荡的情绪,即使是在这样短暂的音乐时间里也没有得到片刻的宁静,这不只是表达出了音乐本身有巨大艺术魅力之外还让听者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复的艺术效果。这里全用叙述笔调既平实却又显得变化多端令人捉摸不定难以释怀而陷溺其中且更强烈感受到听者无奈压抑之情更是听者受创更深了。

总的来说这首诗用简洁的语言、直接明了的意象把音乐中所表达的情感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使得读者可以深刻地感受到诗中所表达的情感。这首诗通过夜听琵琶这一描写将读者带入了一个深情而又凄婉的世界令人不由得陷入其中深深地被其中的情感所打动这就是它的魅力所在。

至于现代文译文则为:夜深人静,一曲琵琶拨动心弦,寥寥星辰,更显凄清;余音袅袅,幽深怨恨久久不散。仿佛听到马背上金铁相击的声音,树枝上的鸟儿都被惊飞,枯寂的夜晚因此更加孤寂而冷清。这首诗通过夜听琵琶这一描写将读者带入了一个深情而又凄婉的世界。诗人通过直接明了的意象把音乐中所表达的情感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使得读者可以深刻地感受到诗中所表达的情感。至于诗人为什么要夜深人静的时候细细品味这琵琶曲的原因则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去思考去品味去填补那背后的故事和弦外之音吧。

© 2012-2025 诗词之家 shici.edupk.cn
网站事务:17368610279【同微信】
苏ICP备2022038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