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生查子·相思懒下床》宋向子諲原文赏析、现代文翻译

[宋] 向子諲

《生查子·相思懒下床》原文

相思懒下床,春梦迷胡蝶。

入柳又穿花,去去轻如叶。

可堪岐路长,不道关山隔。

无赖是黄鹂,唤起空愁绝。

现代文赏析、翻译

生查子·相思懒下床

相思懒下床,春梦迷蝴蝶。

入柳又穿花,去去轻如叶。

可堪歧路长,不道关山隔。

无赖是黄鹂,唤起空愁绝。

宋 篇鉴赏:

一首曲的最后题作《寄秦觏》。曩儒尝云:古人近远都作寄语来使金逮,迨是三字中之一个致杜良笺",主要宗旨乃是备就自身的.复杂情致所瞩之意寻索,不拘于对方的人名。今依此例略作疏解,不妨略其人名而详其诗意。

起首二句先为所向,后为心事。在春意阑珊的时节,本已令词人心情不佳,而更令词人烦心的是满腔情思无从相诉。他自思还不如懒懒地不下床榻,即使躺在床上辗转反侧,终了亦无结果。那就索性放开心事,任其飘泊吧。“春梦迷胡蝶”之喻是十分明显的:词人本无心成梦,而“春梦”却迷迷离离,似幻还真,就如那只随处飘游的蝴蝶一样;这也多少含有自嘲的意味——这就不正如失群孤飞的大雁一般!所以这第二句乍看只是很痴情地在描写情思朦胧的状态。它们初似游离原主题,然而到了最后才令人省悟出词意:原来是春意浓酣思亦迷朦。

“入柳”二句承上意,极言所向之飘忽。“入柳”承上“蝴蝶”来,“花”应“春梦”体味春意之浓。结句“空愁绝”三字一语双关:一则表明愁恨之深;一则表明愁恨之无着落处,对生活的幻想至此也幻灭、逝去,因而深深绝望,茫然至于绝地;所以此时所谓的“愁”,有深情蕴藉而又无限无奈的自苦之意蕴含其内,另有深刻的体会吧?因而有:“此愁难寄秦中月”之意——仍落在前之第一句;“梦魂无处说长安”也罢,“目断行云泪侵廉”也罢等等──是有同一意义(别一位佳人与超离现实的遐想交织其中应不见轻;主观感受终不可偏废为会)之于丰富的境界这一夜多少萦乱思绪几孤馆人不寐窗外而又将曙色了。

“可堪歧路长,不道关山隔。”词人本已柔肠寸断,心如刀搅了;但觉魂销肠断之后,又感到无限的凄恻:原来那崎岖的旅途、遥远的山川竟不顾人的心情把人拆散两下关了山;无限的错!于此成为那一个—— “年少不悉缘已绝”?笔端涌现多情怀原这里好看了、‘蓝桥会有归期信’,胸下换一副锐朗明快了(《美人中)》就是这样他把遣料摆脱得太及时、也称恰当,“可能但愿便如初”:做思想功夫应不如顿然超脱(如此情境如此诗句并不算难得);能狠一些似绝不“登高而思、望远而惧”(郑愁予《寄程生豪〈之仪〉》),自绝出路吗?多悲情于此又不翼而飞了吗?这不是表示乐观但是情人的形象终会留在心坎里了——如此凄美难忘;她虽然不能时时在目前,但在某一方面或永远存在、留住那一种美好与光明(于是那被撕碎的心才会重新振作起来),她也是决不会消逝的;这样也就“长恨涉江遥(多么遥远的旅途),移近溪头住”(《生查子·溪水映横塘》)。于是也就有“黄鹂三两声”(《点绛唇·题西山秋爽图》)的境界了。

这首词在艺术上的特色是善于描绘情思却又善于转折(转折自然而又合理)。起句从无到有;结句从有到无——它还留下了“月明人倚楼”(《浣溪沙·忆旧》)的遐想余地;结句另辟新境又与上片结句相呼应,形成自然的衔接、回环往复的结构形式——所谓“词有歇拍重字者,要当变化使用”(《蕙风词话》卷一),这也就是所谓“百转千回”。当然,“万转千回”则正是这首词之妙处之一。它也表现了作者善于驾驭情感

© 2012-2025 诗词之家 shici.edupk.cn
网站事务:17368610279【同微信】
苏ICP备2022038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