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向子諲
莫问清江与洛阳,山林总是一般香。
两家地占西南胜,可是前人例姓杨。
以下是我根据要求赏析,希望您能满意:
题芗林
莫问清江与洛阳,山林总是一般香。 两家地占西南胜,可是前人例姓杨。
向子湮是南宋前期比较进步的爱国文人。他一生不避权贵,不附贾似道,故德祐时,赵昰在福州即位为帝,即召他为户部侍郎,不久出任湖南、湖广总领。这首诗就是作者辞官归隐后,经过芗林时题下的。
“莫问清江与洛阳,山林总是一般香。”起笔两句作者表明自己的态度,不论清江的芗林和洛阳的名园,那里的山林总是芬芳四溢的。这里须作一说明:清江在潭州(今湖南长沙)城西(所以向子湮有“城阙辅”的描写),是作者家乡的风景胜地。园中有池、有山、有亭、有堂,而以花木名,真可谓四季如春,芬芳常驻。所以作者说它和洛阳的名园一样美。试看,一“总”字包含无限总包广大之意。这一句也说明“山林”二字。然则芗林之胜境,为称颂已甚矣。
“两家地占西南胜,可是前人例姓杨。”这首诗以美妙的林园赞扬友人的老于丘壑的素养,那么自然亲切而又恳切陈词的美意里洋溢着深情厚谊;然则这种丰乐之境、休美之地是怎样得来的一问;照一般习惯会猜想到自己得到西南(句谓地处南面)胜地,是因为老于宦游之故吧?再一问:可是当年在此起园林时例姓杨呢?作者运用这种层层进逼的手法,逼出结句中这一反问,笔力峻峭、有力而又得自然之妙趣。末句不释然于怀也。向子湮曾取唐诗人刘禹锡《送曹璩归越中旧隐》诗“山林总是一般香”之句,作为一联以赠友人。这里略加点染而成上句;而用刘禹锡原意略加夸张地改造一下,遂成为下句:“两家地占西南胜。”这样既符合原意以顺其势,又把友人隐居之处誉之为“胜境”,这在当时就颇不易办到。然而在作者看来却是“例姓杨”,这就充分说明作者对友人隐居处的景慕之情了。
这首诗在艺术上的特色是善于点化前人成句而得自然之妙趣。它通篇都是用设问句法,大处落笔、气韵生动、章无剩义。古人写园林或画中的树总是“万种千般皆著一株”。树木有香有臭、有色有态,把各种香味树植在一起就更富情趣;如果彼此近似,更相得益彰;在两树间增些自然小景又别具境界如他的一些名句如“花光浓烂柳轻明”“风影摇春满地金”等都是将几种事物融成一体而得妙句的。这里作者把“山林”与“清江”也融成一体而得佳句了。当然,“例姓杨”也非信手拈来、一语双关的妙语而已。因为古代杨姓确为世族显姓之一且有可忆可怀的历史。而且在中国传统的风景园林中无论是江上小筑或庭前翠绕皆非一园能致者有世代累积才行,“千门万户”“天下之言杨”,自无足奇!况且能识景真赏又不以此限于本宗之家境也;南宋偏安一隅以后换取了相对的安定环境,许多世家大族也得以休养生息、繁衍子孙了。
现代译文:
不必再问清江的芗林和洛阳的名园了, 山林的气息总是那样的芬芳。 芗林和名园都占有着西南的好地方, 是不是因为前辈的人都是姓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