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暮秋答朱记室诗》南北朝何逊原文赏析、现代文翻译

[南北朝] 何逊

《暮秋答朱记室诗》原文

游扬日色浅。

骚屑风音劲。

寒潭见底清。

风色极天净。

寸阴坐销铄。

千里长辽逈。

桃李尔繁华。

松柏余本性。

故心不存此。

高文徒可咏。

现代文赏析、翻译

以下是我为您生成对这首诗的赏析:

暮秋答朱记室诗

南朝 何逊

游扬日色浅,骚屑风音劲。 寒潭见底清,风色极天净。 寸阴坐销铄,千里长辽夐。 桃李尔繁华,松柏余本性。 故心不存尔,高文徒可咏。

朱记室,朱滔的记室(即书记、书记佐)之省称。朱滔为幽州节度使,在何逊于梁中大乱时投奔他之前,曾为其书记官收留养过。按当时风习,受人养育者投奔时即得为主人效劳,为将来收伏收养者作投报之用。因此,虽旧交相爱,但在谢诗中必须以书生身份从容酬和。虽然“答”者一般必须起于敬慎之中表诚挚恳切之意,而此诗答得矜重和平,毫无俗意交情;看似闲淡平远,但既答酬友人间由矜重平和而生出的漫不经心之误已显然易见;接下去每句都更形夸多炫巧而遗害远矣。诗之开头以游扬薄暮时仅剩很浅的光影了,暗中透出一点仅足以辨别晦明之质的风劲而刺骨,然后描写暮秋的风声。这一片骚屑风声很像切着人心吹过琴面那样让人震栗,天是如此之净朗无遮蔽地洒下凛冽之气了。“寒潭”句承风字而来,由人世间的骚屑到清冷之潭中去的游扬;承风字而继续写风声如扫荡一切地掠过天宇去而又折回时所引起的回响,表现出作者清锐感、清澈思的感受世界之能力。由于风之大,近于凄清冷寂之境了,“寸阴”两句承上而来,对这荒寒的季节和环境作进一步渲染和陪衬。“桃李”承上风字来,桃李因风势摧残而凋零凋落,正如诗人因风势摧残而销铄无余。“松柏”承上寒字来,“故心”二句再回应朱记室及初相遇见。今既为时所迁,知心不复存存,所作高文(承“高文”二句及南朝时诗社习尚而言),唯有赞美了。尽管在世人眼中这记室颇有雅韵吧,但在知音何逊心目中已无甚可存留的价值了。全诗处处紧扣住暮秋天气和环境进行刻画描绘,从大处落笔,白描勾勒。风声、天色、秋潭、桃李、松柏、残阳、归鸿、空林等等这些具有秋天特征及作者情感倾向的意象纷纷涌现眼前;整首诗给人的感觉是色彩清刚而气氛清冷。

全诗处处紧扣住暮秋天气和环境进行刻画描绘,从大处落笔,白描勾勒。风声、天色、秋潭、桃李、松柏、残阳、归鸿、空林等等这些具有秋天特征及作者情感倾向的意象纷纷涌现眼前;整首诗给人的感觉是色彩清刚而气氛清冷。在艺术表现上何逊诗的特点是善于以实求实,从实景里见出空灵之气;如经过融炼的诗句中可见出清晰的画影石刻一样,满含着作者深情与哲思的晶体跃然纸上;这也是该诗作中的一个亮点。这首赠答之作没有那些艳曲俗词的痕迹而似高古典雅又极富清新气;当然主要是在于颇有风流韵味而远接“天监”(南齐武帝年号)以前的作品即陶、谢所开创的山水小诗一类优秀传统有骨力上溯到了清要爽朗奇崛的艺术境界。“短篇”铭制论体仍明显在视角上有一下收的效果这不像俚儿歌户所唱出来的那样随口即来而是需要一些雅士们才可寻味其真味所在。因此该诗虽是赠答之作却颇似偶尔率然而作的一首清绝俊绝的小诗;虽无艳词俗调却别有一番清新雅韵的风致在其中了。

以上是我对这首诗的赏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 2012-2025 诗词之家 shici.edupk.cn
网站事务:17368610279【同微信】
苏ICP备2022038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