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李纲
樟亭一望浙江潮,震地凌空气象骄。
十万军声来海峤,三千银界混烟霄。
素车白马纵横骛,翔鹭飞鸥散漫飘。
好是波平风稳后,一帆千里不崇朝。
望潮
宋 李纲
樟亭一望浙江潮,震地凌空气象骄。
十万军声来海峤,三千银界混烟霄。
素车白马纵横骛,翔鹭飞鸥散漫飘。
好是波平风稳后,一帆千里不崇朝。
今译:
我站在樟亭望着远处的钱塘江大潮, 声音犹如雷击大地,气势直冲云霄。
钱塘江的十万军声如同海峤传来之声, 三千银界在混茫无边的烟雾中,翻滚涌动。
似白头老翁般乘船向四面八方驶去,白鹭、飞鸥像被风吹散的落叶在空中飘舞。
这样的景色只有在风平浪静,风平气稳时,才能尽情观赏。挂上帆一日内可以千里不止,不用耽搁在这个早晨了。
这是一首赞美大潮的诗,从诗人独特的视角描绘出大潮来时非凡的气势,钱塘江汹涌澎湃、惊心动魄的景象。“素车白马”二句,用白头老翁在海天宽阔、浩渺无际的背景下乘船漫游的情景,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描写既切合诗人身份,又使诗句有新意。最后二句写诗人观赏大潮的乐趣,也是对前二句大潮气势的总结。此诗写得很有气魄,在诗人众多的咏潮诗篇中,堪称佳作。
这首诗描写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首句点明地点,“樟亭”在今江苏镇江,扼通向杭州的运河要冲,地势高临旱地,是观潮的好地方。单用“望”字说明诗人是站立在高处瞭望,突出了观察的方位和角度。“浙江潮”是中国名潮之一,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青睐。诗中第二句用“凌空气象”来形容奔腾汹涌的潮水,十分切当。接下来二句对仗精工,造语雄劲。“来海峤”指潮水从遥远的大海带来信息,已先声夺人。“银界”喻江水,与“素车”二句并为一意。钱塘江江面本来并不广大,但在大潮来临之际,吞吐海潮,云腾雾蒸,就显得一派雄阔气势。而此情此景使游兴倍增,则又是那么的引人注目。
此诗的艺术手法是虚实相生。前四句为实写眼前所见钱塘潮之壮观。后面四句为虚写心情和观感,把读者的兴趣由大潮引向广阔无垠的大海;由现实空间引向历史空间,“白鹭飞鸥散漫飘”,令人想到古往今来多少英雄豪杰、文人墨客纷纷奔赴钱塘观潮;而“一帆千里不崇朝”又把读者引回到现实空间,令人想到的是何时再去光顾钱塘美景等等,写得如行山阴道上 ,令人应接不暇。其中以虚为实而又不离实际的语言见于其中:使抽象事物如在眼前、可感可知;“飞长浪”相当于许多又连成的放诞情势以大于几倍(非一两)语言的代码显现在语言之中;语言单位间跳跃式的组接方式也大大加快了节奏感。“好是波平风稳后”一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它一则总结了观潮的感受——确实很好;二则预示了将有急流勇退的机会——不要等到情急之时又失去理智而盲目冲动、“醉里挑灯看剑”(辛弃疾)。也是很好的结局。《松洲钓叟》古诗及孟总的一曲首次选择西递文化推出的井彩纯净仕途品牌的在原始的人群灵魂中共忆占六十周岁精力红嗣最佳创业时期的歌词更是表现了这一艺术特色:歌声从细小入笔处慢慢展开是极自然的(比兴手法起笔)再写自身在春日的野外信步走去,路途平坦而又开阔:因而不觉累了;眼前已是金黄色的麦浪滚滚(意如财富滚滚而来),几只白鹭飞过;前面则是无垠的原野上新茶嫩绿(象征着事业有成)……此时歌声一转:啊!真想早点退休回家乡去种种田、钓钓鱼、养养鸡鸭鹅狗猪……再唱一句:“莫管人间是与非”,多么洒脱自在啊!这种手法对当今的人们来说都是极富吸引力的。总之,《望潮》及《松洲钓叟》歌词中那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