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李纲
不须避世向桃源,自有岩中小洞天。
漱石枕流尘境外,巢云卧月玉峰前。
高怀肯顾三千石,福地真同十九泉。
小隐羡君诚得计,我方忧惴老江边。
以下是我对这首诗的赏析:
李纲的这首诗是对友人王周士的隐逸之志的赞美,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王周士选择隐居在万石岩,那里有他心中的世外桃源,有他向往的洞天福地。
首联“不须避世向桃源,自有岩中小洞天。”诗人用“不须避世向桃源”来表达王周士的隐居选择,仿佛是引导他不必再为世俗纷扰而逃避到桃花源般的美好地方。而“自有岩中小洞天”则描绘了万石岩的神秘和吸引力,暗示着那里有如同仙境般的地方,让王周士找到了心灵的归宿。
颔联“漱石枕流尘境外,巢云卧月玉峰前。”描绘了万石岩的绝佳环境,既包括了物质生活条件,又包含了精神上的超脱。“漱石枕流”表示他可以享受清澈的溪水,聆听激流的声响,这让他远离尘世的喧嚣。“巢云卧月”则描绘了他可以在月色下仰望云朵,躺在云间,这让他有了与天地合一的感觉。玉峰前则象征着万石岩的美景和神秘。
颈联“高怀肯顾三千石,福地真同十九泉。”是对王周士高尚情怀的赞美,他具有三千石的胸怀和气度,这样的气度让他能够拥有世外桃源般的福地。同时,“十九泉”也象征着这里的福地如同十九泉般纯净美好。
尾联“小隐羡君诚得计,我方忧惴老江边。”诗人对友人的隐居生活表示出羡慕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因不能放弃世俗牵绊而无法隐居的遗憾。“我方忧惴老江边”暗示了诗人内心深处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但又因现实的困扰而无法实现。
整体来看,这首诗赞美了王周士的隐逸之志和万石岩的美好环境,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内心的向往之情。诗人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生动的比喻,让读者感受到了隐逸生活的美好和神秘。
在理解诗意的同时,我们也应关注诗人的时代背景和人生经历。李纲是北宋末年的政治家和诗人,他的诗作往往表现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在这个背景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含义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