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陈维崧
旧营梅舍,不见些梅也。
今朝真见梅精嫁。
看藓铺铁鬣,并石绣铜柯,黛色成围,涛声暗泻。
癖处疑颠,狂来相诧。
说此乐、甚于仆射。
撚横枝微嗅,何必待花开,香已在、枕棱窗罅。
现代文译文:
他重新建造了一处书房,原本以为会有一番梅花的景致,却没有想到梅花的影子都没见到。现在那处他题为“梅庐”的书舍,因它总是覆盖着一层青苔藓而模样丑陋,这让喜爱梅花成癖的他无法接受。只好重建。正当这个时候,院子中的那颗古老的梅树被他发掘出精光起来。不知怎的,竟然结出一枝细蕊绽放出绚丽清妍的神态。仔细欣赏这棵古梅的种种奇特之处,真是如铁甲般的花瓣铺陈开来,它的枝条好像经过藓石磨砺过一样粗犷而古朴,树皮斑驳如同镶嵌着美玉的花纹。古梅枝繁叶茂,在四周黛色丛林中枝枝横斜,树干发出如涛声般的阵阵幽香,让嗅觉如同陷入了清冽寒泉的境界中。
原文赏析:
这首词中描绘了作者新移栽的一株古梅树风姿绰约的姿态和扑鼻的香气,并赋予它以“梅精”的形象。“真见梅精嫁”一句运用了双关的修辞,上句写古梅令人赞叹的确像梅花精“嫁”了般艳丽;下句又借代与梅花精结婚的对象也是美不胜收的人间“书生” 这一形象的出现在未顾得等它开放完全就让书生与之共赏花嗅香。开句的环境描绘显得趣味横溢亦具浪漫色彩。“ 藓铺铁鬣”“ 并石绣铜柯” 具体描写移栽的古梅树不凡的来历。“黛色成围”二句具体描写古梅的风姿。“香已在、枕棱窗罅”一句则具体描写古梅香气之浓。
这首词与作者《江城子·为其女雪香而作也》有相似之处,词作都以奇特的想象力把物与人的命运联系起来写,表达了作者对古梅的喜爱之情。全词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将物拟人化,不仅使抽象的事物变得生动形象,富有情趣,而且能表达作者对古梅的喜爱赞赏之情。词中写病后不惑之年终于将志向立下建一番事业的豪情、“ ”卒还高蹈 “颓将安施”“似陆浑出谷”“添叶催花”具有寄托意味显得余意无限 。古代许多优秀诗人除了吟咏身边琐事外总不免也夹杂一点玄想或迷信但从其中也可开扩人的心胸使人变得豁达豪迈 。
这首词在艺术上的一个特点是融情于景因物抒情 ,托物言志。作者笔下的梅花如铁石铺展黛色围拢涛声暗泻而梅花香如枕棱窗罅沁入人心 ,如此美景香氛皆源于他心中坚韧不屈永不言败的那份刚毅气质。清代陈廷焯十分推崇这类带有人格色彩的咏物词时人自能体会而今人读之自然也就会心领神会其中的神韵 。本篇行文虽较繁琐却进一步阐明了古人所谓的神、理、气、味、韵、格 ,也同时泄露了词人自己的襟怀和审美情趣 。词中以梅花为“精”、为“神女”“书生”等比拟不仅突出了她所钟爱的对象更表明了自己对梅花品格的景仰与喜爱 。词人早年喜以梅花比兴寄托之意可说借梅舒怀兼以言志 。可见咏物类词作在写作上应该注意寓有我意融情于景 ,因物起兴托物言志 ,借物以抒发词人的志趣怀抱。如果借物比拟和景物描写脱节就很难达到借物以抒怀言志的目的 。
这首词语言质朴清新 ,笔调诙谐活泼 ,不乏幽默之致 。上片“不见些梅也” “真见梅精嫁” “ 真个是 ” “看如何 ”等句显得自然活泼 ,颇具幽默感 。下片“癖处疑颠 ” “ 狂来相诧”等句也表达了作者对古梅喜爱之情的另一面 ,即豪放不羁的性格特点 。同时词中多用对偶句如“藓铺铁鬣 ” “并石绣铜柯”“ 涛声暗泻 ”“ 香已在 、枕棱窗罅” 、 “髯卿 老仙骨骼 ”“吹面阿童聊婀娜 ”“幻成玉蝶成娉娉”等等叠韵与散韵交错运用或中间对偶 、前五字后四字为对 、或全篇皆用对偶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