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清] 陈维崧
仆何为者,是东吴愁客,最能击筑。
记得阿奴年少日,曾直高人品目。
甚矣吾衰,时乎不再,二语那堪读。
朱门列戟,此中何限粱肉。
幸遇衮衮群公。
怜而召我,共看东篱菊。
我意亦思归去耳,聊葺溪干破屋。
行乞歌场,为佣屠肆,也觅三餐粥。
安能溪刻,矫廉长效孤竹。
好的,以下是我对这首诗的赏析:
这首诗是陈维崧在酒宴后为好友们,包括顾贞观、西樵、豹人、孝威等人所作,同时也提到了散木先生和方邺希等人。全诗情感真挚,语言质朴,体现了陈维崧诗歌的特色。
首先,诗人表达了自己因年华老去而感到愁苦,感叹时光不再,这“二语那堪读”的感慨,让人深感人生的短暂和无常。而他所指的“朱门列戟,此中何限粱肉”,既是对富贵人家奢华生活的反讽,也隐喻自己怀才不遇、身无长物的现实。
接下来,诗人的视角转向了他的朋友们。他感激诸公的提携与邀请,欣赏他们的品质和气度,也表达了自己愿意归隐田园,过上清贫生活的愿望。然而,他也知道,要实现这样的愿望并不容易,所以他选择了在世间漂泊,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才艺换取生活的所需。
最后,诗人再次强调了他对生活品质的理解:安于自己的生活,不去苛求完美,不刻意追求高尚的品格。这是一种超脱世俗、追求内心自由的生活态度,也是陈维崧诗歌中常常表达的主题。
现代文译文:
我为何在这里,在这个东吴的宴会上,最擅长击筑。记得你们年轻的时候,曾让我为之赞叹不已。现在的我已经衰老,时光不再停留,这两句话真是让人难以接受。豪门世家列戟森严,这里有多少美味佳肴。
幸运的是我遇到了你们这些有声望的人,怜悯我并邀请我,一起欣赏东篱菊花的美丽。我也想归隐田园,回到我的溪边破屋。在歌场上行乞求生活,为别人工作换取三餐粥食。我不愿意太过苛求自己,效仿廉洁的孤竹那样高傲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