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陈维崧
生平慕蔺,笑人间、竟有两相如者。
解唱春城寒食句,却是此韩翃也。
廿以年前,记曾与汝,烂醉皋桥下。
我髯君黑,路旁红粉轻骂。
今日髯已成丝,黔还似昔,重会荆南榭。
箧里云山诗卷在,只被雨淋风打。
擪笛旗亭,听钟禅院,总是凄凉话。
垂虹桥畔,飘零多少同社。
好的,以下是我根据要求对这首诗的赏析:
这首词是陈维崧为送别友人徐松之而作。词中回顾了年轻时的交往,转眼间已成为飘零异乡的老友;设想友人归来后会起华翰,谈及到扬州几望经变后庐园破败凄凉的境况;悲天悯俗之情景发于心底。笔墨淋漓奔放,哀痛怨愤跌岩,婉畅淋漓,先凄伤之而悲愤,继而悲愤凄伤之。
上片忆旧。起首三句笔锋一转,点明送别。“笑人间”两句写词人与友人之间有如蔺相如、韩翃(hóng)那样的人世间的可贵情谊。“笑人间”三字,“笑”出达观,也表达了历经乱世之后的一种无奈。过片即接上片结句,追忆往事,“二十年前”与“记曾与汝”两句意极深沉。既可理解为分别时的伤感情绪的再次回流,也透露出此次重逢的喜悦;更是对那失去的短暂而难忘的快乐岁月的深情回忆。因此下句“烂醉皋桥下”紧承此情,那时的放浪形骸,不以世事为怀的饮者形象跃然纸上。接下去“我髯(hán)君黑”二句是对友人的祝愿:虽然自己须发已经花白,但是精神如旧,还可以路旁的红粉佳人轻蔑地骂上几句。“黑”字前著一“轻”字,表现佳人的神态和心理。这几句融化了杜牧《题安州浮云寺楼寄湖州郎中》诗句“狂吟醉署惊城曲,走马还乡两鬓丝”“云物近秋多露骨,山楼应早饱经鞭”和柳永《少年游》诗句“算年华、犹有前期”,而又融合无间。陈维崧写友情之深,状其才气,纵横捭阖,形成自己特殊的风格。
结尾几句写别情,词人再次从想象中回到送别的现场,变化在极短的时间里产生。“擪笛旗亭”两句叙当日分别时的场面。“凄凉话”三字概括了当时难舍难分、沉郁悲怆的感情基调。因此下片至此已是一首完整的词篇,可咏可诵,余音袅袅,令人低回不已。结尾“垂虹桥畔”三句展开想象,结束全篇。此词副标题为“送徐松之还松陵”。据此可判定此词是为送别而作。“多少同社”表明这些记忆仍存于友人之心中,由此亦见同社间情谊之深厚。“多少”,表现情韵悠长、语调轻盈、掷地如金、回味无穷。这一结尾是极其水到渠成的效果,表达出昔日挚友各奔前程后的凄清景象。那呼之欲出的是陈维崧以友情为中心与各种各样人物之间丰富的思想感情的纠葛;更重要的是在这种复线型结构中特别注意词语的配合使用和顿挫转折的词法剪裁问题,体现了作者极深的艺术功底。
这首词感情深挚、意境幽深;笔调奔放、语言华彩;充分体现了作者的词风。
以上就是这首诗的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