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陈维崧
棠邑名城,秣陵剧县,鳣堂坐对晴秋。
正人家夹岸,云物当楼。
扶风绛帐生徒盛,环讲舍、锦瑟红篝。
图书四部,才华六代,冠冕南州。
罨画暂尔淹留。
恰曲唱樽前,缆繫沙头。
盼离亭霜叶,黄重丹稠。
之官一水携家便,喜烟江、乍稳阳侯。
别来锦字,好寻双鲤,频溯中流。
以下是我根据要求对这首诗的赏析:
金菊对芙蓉 送杨亭玉学博之任江浦和梁棠村先生
棠邑名城,秣陵剧县,鳣堂坐对晴秋。正人家夹岸,云物当楼。 扶风绛帐生徒盛,环讲舍、锦瑟红篝。图书四部,才华六代,冠冕南州。
罨画暂尔淹留。恰曲唱樽前,缆繫沙头。盼离亭霜叶,黄重丹稠。 之官一水携家便,喜烟江、乍稳阳侯。别来锦字,好寻双鲤,频溯中流。
这首词是作者送别友人杨亭玉赴任江浦时所写,词中表达了作者对友人宦游的担忧,对前程的忧虑以及与友人惜别的感伤。
“棠邑名城,秣陵剧县,鳣堂坐对晴秋”开头三句,点明地点:这位于州城之南、长江之滨的名城秣陵(即南京)有一个很繁忙的县治,县官鳣堂正对着晴朗的秋天。首句即点出了南京古时的名号:“棠”,或称棠邑,《左传·僖公三年》:“重税胥靡,舍鄪侯桐池之鲍鱼(当谓此也)”;又可见其一种杏姓的人名称谓;也可能是秣陵城的标志;小规模的纺织工场虽不像专盛的工厂那么多(见周容《春夜二首》),却也正可以“鱼盐蜃蛤之乡”的江宁县(南京)办得到。总之,“人家夹岸”而“云物当楼”,可以想见其地风光之美、县政之良、官吏之清正、百姓安居乐业。作为“陪都正盛时”(丘迟《一致京辅家书》)的一个属县,秩序定不会太差了;对此主政者内心当然是颇为得意的。这位刚被调到这儿的主政者第一个秋季就显得那么轻松愉悦,给人留下了初步印象。“扶风绛帐”五句,“暂尔”含有朋友对其一别经月之久而今将重逢的期待之意。“环讲舍”二句则写友人治下的文化氛围:学校办得好,文化气氛浓,人才济济;友人是名师,政绩又突出。“图书四部”说明县里藏书丰富;“才华六代”则指书生有才。“冠冕南州”是总括性的赞语。“罨画暂尔淹留”等三句,则写到自己与友人的离别。“罨画”,原指一种绘有彩画的墙壁饰面材料;后来习作为绘画的美称。这里是指友人暂且在南京停留下来;可是却引起了友人送别的难舍之意。“恰曲唱樽前”三句承接上意,进一步写送别情事。“曲唱”,是歌筵上唱送别歌。“红篝”,指灯笼。“江干”,“沙头”,指友人启程上岸处。临别依依,“暂尔淹留”之余竟然到了友人也要上船启程的地步,秋夜深了时间过得好快;主人留友人多待一天也是高兴的(只有催友人早早登程才有伤别而不足惜)。但这宴散行行且歌之情(也可读出点不要重唱送别歌的意思)中又难免夹杂着主人的牵挂和担忧。“之官一水”二句便是这种心情的直接表白。“之官”,即上任。“喜烟江”三句则是主人的自我安慰:烟波江上,顺风顺水;途中不会有什么阻碍。“阳侯”,传说中波涛之神,《后汉书·张戎传》:“戎初到弘农,老弱遮道,流入涧谷饮溺而死者百余人;后戎绝其溪径出往诣长者请州郡听己赋敛”。既然官吏好、征敛少,“何喜不贺?”主人还在补充说:不必到“锦字双鲤”的消息传来时再喜;在那之前就可以放心了(隐含着想象对方远行多病或其他不幸)。看来主人的顾虑不仅是近虑而且是远忧;这样与友人惜别的感伤就显得很深沉了。
这首词在艺术表现上很有特色。首先是善于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如开头的写南京秋色便令人心醉;又如写友人离别时眼前“云物”“霜叶”“黄重丹稠”等景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