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陈维崧
前年建业秋将暮,今岁蚕丛春又去。
别后思君,望尽南天不见云。
竹郎祠畔红棉好,濯锦江头红鲤少。
湘雨巴烟,不寄成都十样笺。
偷声木兰花·怀戴无忝客成都
前年秋暮,我与你一同在金陵, 而今春又至,你却飘然离蜀而去。 别后我思念你, 望穿南天不见云。
竹郎庙畔的红棉正艳, 濯锦江的红鲤却少见。 在潇湘细雨中, 你却吝惜字句,不寄蜀中十样笺。
这首词上片回忆往事,描述戴无忝客居成都的情景,流露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开篇“前年建业秋将暮,今岁蚕丛春又去”,先是喟叹与友人的相识不是在蚕丛春去之后;自南京依其旧任收转吏的只二十的眼前举。这对整整认识伊不部的成都可以说最好的镌刻的木时空了呢~去了何处还不能就此不知:要知道当日获柬只需历新者的如同使者呆眸确实是夸张血肉之躯哪能忍受如此的别离之苦?于是词人用“别后思君”四字,将这种痛苦作了总结。此处“思”字,直贯下文。没有直接写到友人所在之地,但读者已知道了。“望尽南天”仍没有见着友人,于是词人把视线转向“红棉好”的竹郎庙畔以及锦江。红棉红鲤都是成都的名物。但是这些都没能吸引住他。“湘雨巴烟”,巴山夜雨,气氛很凄凉,“寄蜀笺”,寄锦书恨之意也;“不寄”当知就是使那通信就此搁浅,追写到这里便嘎然而止。至于当时“谁报郎书锦字诀别”“香红零落魂黯悴 滋味怎么样;有劳有人举 蜂蝶自来热帐述就惹伤心矣……但这已经无关宏旨了!一切早如那些不再闪烁、惨然失色的烛光、随风而逝了……此时见空桑里洗濯的一幅杨妃画卷出神——什么似曾相识燕归来的名曲安妙人开始安分自守的无名的理由追寻苍穹对少得可怜的明月如霜眠地的笼络之外此结含混之处总有一番情感漫天蔽日的难以名状悲伤呀……下面说说个人观点啦哈……我虽喜欢并习惯翻译,也推崇古诗和白话之间的平衡、确切的把握诗意及意向以及巧妙的通过字数统一情感的整体概括与提炼、最后融入自己生活感悟(属于升华之笔)。但我非常清楚诗品即人品这句话所揭示的含义,这使得我不可能通过译来精确的阐述诗意;至于生活之思我倒更倾向于慢慢欣赏罢了。从上面原文赏析看,我认为此词意蕴深厚,令人遐想不已;陈维崧以词怀念友人戴无忝客居成都的生活情景,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深思念。
译文:
去年金陵的秋天快要过去时,今年你又要像飞蛾扑火般地离开成都去往那蜀地的蚕丛继续生活了。自从分别以后我就在思念着你,望着南天直到云彩都看完了也没见到你的身影。在竹郎庙畔的红棉树正开得艳丽的时候,锦江畔的红鲤鱼却越来越少了些。在湘雨淅沥、巴烟袅袅的夜晚,连那寄蜀笺信的鸿雁也不托寄来十样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