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宋] 晁补之
达则经纶隐着书,昔人于此孰亲疏。
王通持底答扬素,汾曲先人有敝庐。
原创赏析:
晁补之《和胡戢七首其一》一诗,深情描绘了古人读书生活的情景,同时也寓含着诗人的深沉思考。这首诗所传达的情感和思想,是对中国古代文化精神的赞美和继承,也是对当代人们生活方式的一种反思。
诗人首先表达了对古代读书人达则经纶的敬仰之情。在诗中,他赞美那些愿意退隐著书的人,对这些先人视功名为身外物的生活态度感到深深的敬佩。他们的胸襟何等广阔,甚至超然于俗世的喧嚣之上。这些人谁能说是远离功名的闲散之士呢?这是对他们处世从容,退守隐居之态的一种认可。诗人这样写道:“达则经纶隐着书,昔人于此孰亲疏。”
其次,诗人也提出了一个问题:昔人读书,究竟是为了亲近还是疏远功名?这里的“孰亲疏”,是一种深刻的哲学思考。在这里,诗人引用了王通的事迹来回答这个问题。王通主张经世致用,但他又坚持修身齐家,通过道德的修炼来实现个人的价值。诗人在此赞扬了王通的智慧和道德修养,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于读书生活的理解和思考。
现代文译文:
晁补之《和胡戢七首其一》
古人读书达则经纶,隐居著书孰能亲疏? 王通持底答扬素志,汾曲先人有敝庐。
如今的人们,或许已经忘记了这种读书的生活方式。但是,这种古人的读书态度和精神,仍值得我们反思和传承。无论是功名之路还是退守之举,我们都需要有一个明确的自我定位和价值观。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活出自己的人生价值。
这个翻译强调了古代文人退隐著书的道德理念和对当代人们的启示。这不仅仅是对古代文化的一种敬仰,也是对现代人如何活出自我的一种提醒和激励。诗中的每一句话都在唤起人们对于自身价值和道德追求的思考。同时,这种深思熟虑的思考也可以让我们在生活中寻找到更好的出路,为自己的生命之路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