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晁补之
斗鸡击剑邺王台,万古英雄死不埋。
子去悲歌宜有和,露萤白首亦常材。
好的,以下是我根据要求对这首诗的赏析:
送李知章下第归河北
晁补之
斗鸡击剑邺王台,万古英雄死不埋。 子去悲歌宜有和,露萤白首亦常材。
这是一首送别诗,送的是一位叫李知章的友人。李知章,是晁补之同时的文人,他乡的同病相怜,或许让晁补之想起自己的当年。友人去北地悲歌,原以为能一鸣惊人,却不料功名未遂,壮志未酬,只能黯然神伤。晁补之用典自然,对仗工整,抒发了自己的同情和安慰。
首句“斗鸡击剑邺王台”,用的是邺王台上的故事。这是战国时赵国的故事。《资治通鉴》载:赵武灵王“以田不礼之贤,与之同车”。田不礼能“为斗鸡、击剑之戏”。而今,千年已过,斗鸡击剑的场面在如今已经销声匿迹了。昔日英雄所斗之具,今日只能作为历史故事流传于后世罢了。那么今日的李知章是否会重演当年的故事呢?不得而知。接下来第二句“万古英雄死不埋”,诗人对历史对现实作了一个比较,发出了慨叹。“万古英雄”对“死不埋”,气势大增,发人深思。“死不埋”就是活人也自愧弗如!一恨其埋没终身,二恨其怀才未就。“子去悲歌宜有和,露萤白首亦常材”,伤世悯人情怀流露纸上。子去谓李知章。白首露萤,其志可嘉。悲歌相和,抒其壮怀。待到独步当时的那一天到来时,不要忘记露萤之言!这是诗人对友人的鼓励,也是对自己的激励。此诗借古人的高贵品质喻友人,为其抱不平,又以之自勉,语意双关而意切情真。
从这诗中可见晁补之本人胸怀的不凡。诗的语言凝练精到、洒脱飘逸、质朴自然,虽典故一再使用却不显堆砌。这都是颇值得回味的诗人真才实学。对这诗我们要与诗人其它的诗词合起来读,方得其全豹。此诗不难理解却深沉悠远令人咀嚼回味!
根据古诗的字义理解、押韵等特点。在此将其翻译成现代文为:
你将要离开这里去那悲哀的歌声应该有人唱和的地方。露水萤火虫啊!你即使白了头也不会被视为一钱不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