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庐山得元侍御书》唐李涉原文赏析、现代文翻译

[唐] 李涉

《庐山得元侍御书》原文

惭君知我命龙钟,一纸书来意万重。

正著白衣寻古寺,忽然邮递到云峰。

现代文赏析、翻译

以下是我根据原文生成的一首诗的赏析:

愧君知我老龙钟,一纸书来意万重。 我正白袍寻古寺,意外邮递到云峰。 此诗表面上是叙述得书之事的起因,但诗人感旧之情,却从“惭”字开始,至此不露痕迹地表现出来。庐山有香炉峰,吐紫霄之秀气,质凝质粹,文以气立,所以许多诗人曾留下了他们赞美此山的瑰丽诗篇。李涉“惭君知我老龙钟”一句,意思是说:我这样衰老的人,你为什么要关心我呢?可是书信一到,千言万语,使得万重山。在惊喜交集之时,不禁回忆往事。唐代有官府专送书信的邮递制度,收信人遇有急事可差人到发送邮驿处索取。当时官吏都佩带“鱼符”作为邮传凭信。而当时与作者同时而稍早的元侍御、在作者生前一直给作者邮传往来书信的情形看,此诗应作于作者晚年隐居庐山时。

在诗人心中,千言万语,其中难免有对自己遭遇的怨愤和不平,有对老朋友、老上级的感激和怀念,也有“相去数千里,逶迤相问音”的欣慰和感动。然而这些复杂感情,都凝聚在一个“惭”字之中了。因此,“惭”字是全诗眼目,也是诗人感情的纽结。接下去两句写寻寺。“正着白衣寻古寺”,仍紧扣惭君知我老龙钟一事来写。古寺即指题中的“庐山得元侍御书”之寺。此句说正当自己置白衣于僧舍以寄悲感、诗人对山川人物往往赋予一种崇高而神妙的气韵的情态时收到友人寄来的书信;接下去即说因为人瘦衣宽(古人以衣裳视作身躯的象征),且不免带有山野村夫的形态;在惊喜交集之余,忽然发现书信已通过邮驿送到云峰之上的庐山来了。

“忽然邮递到云峰”,既与首句“惭君知我命龙钟”相呼应,又补足了收信地之所在。同时又显得非常自然、浑厚、朴拙而又传神。这两句中“寻古寺”三字值得注意。它与前句中“着白衣”相配合,便创造出一种清峭而深沉的气氛。这一气氛与诗人的气质、遭际以及当时所处的环境都十分合拍。这就使得这首诗不仅具有一种诗美的艺术价值,而且具有一种深远的寄托意义。李涉因事谪居江州司马时已五十五岁,从此便一直过着流亡生活。他一生失意,晚年更受到政治上的沉重打击,因而他十分珍视友情和晚节。他曾表示:“终当直上数千尺,稍可因风得此身。”(《山中作》)他爱庐山就是爱这里千尺高峰、万重云峰、奇花瑶草、苍翠松杉;就是爱这里“无丝竹乱耳”,无“车马喧”闹耳;就是爱这里“无世俗干心”,能“终日一澡浴”,清净自在。所以当他收到友人书信时便发出像小儿女的哭啼和叫喊:是因为你给我捎来山僧信的同时又给漂流的我送来了昔日的寒毡苦调的诉告——从中是可以品出一半味儿的:几乎完全是亲切温馨之处而在掩卷之际也又多半给人一种望我弥坚的鞭策之情而无可如何其命运不堪回首今不如彼之慨也就在这一种深远的寄托之中,李涉的这首诗便显得格外有情有味了。

至于这首诗的艺术技巧也十分出色。它熔铸古人诗句之中而不见痕迹,“着白衣”、“寻古寺”等都十分自然贴切;“惭”、“忽然”等字则把本来并无联系的两句巧妙地连结起来,富有启示性;“寻”、“到”二字又给人以新奇之感;结尾两句一反常式而成拗峭之势,“古寺”、“云峰”两相映衬更显其幽远之情。“惭君知我老龙钟”、“忽然邮递到云峰”等都可见杜甫、贾岛等唐代苦吟诗人痕迹;而其情韵之清苦也如苦瓜苦梨一般甘美而耐嚼。

以上就是我对这首诗的赏析啦!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 2012-2025 诗词之家 shici.edupk.cn
网站事务:17368610279【同微信】
苏ICP备2022038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