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皎然
我祖传六经,精义思朝彻。
方舟颇周览,逸书亦备阅。
墨家伤刻薄,儒氏知优劣。
弱植庶可凋,苦心未尝辍。
中年慕仙术,永愿传其诀。
岁驻若木景,日餐琼禾屑。
婵娟羡门子,斯语岂徒设。
天上生白榆,葳蕤信好折。
实可反柔颜,花堪养玄发。
求之性分外,业弃金亦竭。
药化成白云,形凋辞素穴。
一闻西天旨,初禅已无热。
涓子非我宗,然公有真诀。
却寻丘壑趣,始与缨绂别。
野饭敌膏粱,山楹代藻棁。
与君北岩侣,游寓日常昳。
静对春谷泉,晴披阳林雪。
境清觉神王,道胜知机灭。
诣寂长杳冥,忘归暂采撷。
物生岂有心,丽容俟予别。
桂子何蓂苓,琪葩亦皎洁。
此木生意高,亦与众芳列。
赏墨识屡换,省躬悟弥切。
微尚若不亏,足以全吾节。
北风吹蕙带,萧寥闻蜻蛚。
宿昔庐峰期,流芳已再歇。
不有清屏鉴,使我商弦绝。
愿寄千里心,月高不可掇。
优游邦之直,远矣踵前烈。
立俗忘毁誉,遇物遗巧拙。
真气独翛然,轩裳讵能绁。
都曹风韵整,纲纪信明决。
于交必倾写,立行岂矜伐。
政与清渭同,分流自澄澈。
裴侯资亮直,中诚岂徒说。
古人比明义,清士愿交结。
温温躬珪彩,终始声不缺。
颜生炯介士,有志不可越。
仗义冒险难,持操去淄涅。
世论高二贤,贤贤继前哲。
四子遭明盛,裒然皆秀杰。
理名虽殊迹,悟道宁异辙。
爱尔竹柏姿,为予寒不折。
《妙喜寺达公禅斋寄李司直公孙、房都曹德裕…四十二韵》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妙喜寺禅修期间寄赠友人的长韵之作,展现了诗人从儒家治世到道家求仙,最终皈依佛门的完整精神历程。全诗以四十二韵的宏大结构,构建了一个儒释道三教思想交融的精神世界。
现代文译文: 我祖辈传承六经要义,精研义理追求透彻明悟。 如方舟遍览典籍,连逸失的文献也悉数研读。 墨家学说过于严苛,儒家方能辨明优劣真伪。 柔弱的植株终将凋零,而我求索之心从未停歇。 中年倾慕神仙方术,愿永世传承其玄妙诀窍。 让岁月停驻若木之下,每日服食琼玉禾苗碎屑。 那婵娟般的羡门子弟,此语岂是虚妄之谈? 天上生长的白榆神树,枝叶繁茂确可攀折。 果实能使容颜重返青春,花朵可滋养乌黑发丝。 但追求这些身外之物,耗尽家财也难如愿。 丹药终化作天际白云,形骸衰败告别尘世巢穴。 一闻西天佛法真谛,初入禅定便消尽烦热。 涓子的学说非我本宗,然公却得真传妙诀。 转而寻觅山林野趣,方始与官场冠带诀别。 山野粗食胜过珍馐,简朴房柱替代雕梁画栋。 与君结为北岩道友,游历栖息常至日影西斜。 静对春谷潺潺流泉,晴日披览阳林皑皑积雪。 境界清幽觉心神旺盛,道法高超知机心泯灭。 深入寂静幽远之境,忘返尘世偶采山花。 万物生长岂存机心,丽质芳容待我品鉴。 桂子何必似茯苓珍贵,美玉花朵同样皎洁。 此树生机何其盎然,与众芳共列不分高下。 品赏墨迹见解常新,反观自身悟道愈切。 微小志向若能坚守,足以保全我的气节。 北风吹动蕙草衣带,寂寥中聆听蟋蟀鸣唱。 往昔相约庐山峰顶,流芳岁月已然两度停歇。 若无明镜般清澈心境,令我琴弦断绝难续。 愿将千里思念寄托,明月高悬不可采摘。 优游于正直的国度,遥远追随先贤足迹。 立身世俗忘却毁誉,面对外物不分巧拙。 真气独存超然物外,华服官位岂能束缚。 都曹风范严谨端正,纲纪清明处事果决。 相交必定倾心相待,立身行事从不自夸。 政绩如渭水般清澈,支流自然明净见底。 裴侯资质光明正直,内心真诚非虚言。 古人崇尚道义相契,高洁之士愿相结交。 温润如玉的珪璋光彩,自始至终声誉不损。 颜生是光明磊落之士,志向坚定不可逾越。 仗义而行不避艰险,坚守操守远离污浊。 世人推崇二位贤者,贤德相继前代哲人。 四位才子生逢盛世,卓尔不群皆为人杰。 治理方式虽有差异,悟道之路岂分两途。 我爱你们如竹柏的品格,为我示范严寒不折。
赏析: 本诗以自传性笔法展开,开篇追述家学渊源("我祖传六经"),继而详述中年求仙经历("岁驻若木景,日餐琼禾屑"),最终归于佛门禅悟("一闻西天旨,初禅已无热")。诗人通过三种生命体验的对比,完成精神境界的三重跃升。
艺术上,诗人善用意象群构建意境:以"春谷泉""阳林雪"表现山林之趣,用"蕙带""蜻蛚"烘托隐逸情怀。在赞美四位友人时,又以"竹柏姿"为喻,形成贯穿全篇的比兴体系。结构上采用"述己-咏怀-赠友"的三段式,将个人修行与友人品格相互映照。
思想价值方面,此诗完整呈现了唐代知识分子典型的精神轨迹:由儒入道,终归于佛。其中"立俗忘毁誉,遇物遗巧拙"二句,凝练表达了文人超越世俗的精神追求,而结尾对四位友人的赞美,则体现了诗人"物生岂有心"的禅悟境界。全诗将个人修行、自然感悟与友情赞颂融为一体,构成唐代禅诗的重要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