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赋得吴王送女潮歌,送李判官之河中府》唐皎然原文赏析、现代文翻译

[唐] 皎然

《赋得吴王送女潮歌,送李判官之河中府》原文

见说吴王送女时,行宫直到荆溪口。

溪上千年送女潮,为感吴王至今有。

乃知昔人由志诚,流水无情翻有情。

平波忽起二三尺,此上疑与神仙宅。

今人犹望荆之湄,长令望者增所思。

吴王已殁女不返,潮水无情那有期。

溪草何草号帝女,溪竹何竹号湘妃。

灵涛旦暮自堪伤,的烁婵娟又争发。

客归千里自兹始,览古高歌感行子。

不知别后相见期,君意何如此潮水。

现代文赏析、翻译

《潮声千载说相思——诗人<赋得吴王送女潮歌>新绎》

【现代文译文】 听闻当年吴王送女远嫁时,行宫仪仗直排到荆溪渡口。溪水千年不息涌起送女潮,为感念吴王至今仍在奔流。方知古人因赤诚感动天地,本是无情流水竟化作有情。平静水面忽涌起三尺波澜,此处莫非连接着神仙居所?今人仍伫立荆溪水畔遥望,长使观望者增添无限思绪。吴王早已作古爱女永不归,潮水本是无情怎会有归期?溪边芳草为何称作帝女草?岸边翠竹为何名为湘妃竹?灵异的潮汐朝夕自含悲戚,明灭的波光争相辉映月光。游子千里归程从此处开始,怀古高歌感动远行的君子。不知别后何时才能再相逢,君心可否如这潮水般守信?

【诗歌鉴析】 诗人此诗以"吴王送女"的历史传说为经纬,在送别友人的场景中织就一幅穿越时空的情感画卷。诗中最精妙处在于三重时空的叠印:首联以"见说"开启历史记忆,中段用"今人犹望"勾连当下现实,尾联则以"客归千里"指向未来旅程。诗人将自然现象(潮水)、历史典故(吴王送女)、现实送别(李判官)熔铸为有机整体,形成"潮水—历史—人情"的意象回环。

"流水无情翻有情"堪称诗眼,既点化出自然的人格化特征,又暗示着诗人对友情的郑重承诺。诗中"帝女草""湘妃竹"等典故的运用,将个人离愁升华为亘古常新的生命体验。结句"君意何如此潮水"以问作结,既保持水意象的连贯性,又在含蓄中见深挚,较之直抒胸臆更显情韵悠长。

诗人作为诗僧,此诗却无丝毫方外之气,反将佛家"万法有情"的哲思与儒家"重然诺"的伦理完美融合,展现出唐代诗僧独特的入世情怀。全诗以水为脉,时而平缓如溪(荆溪口),时而激荡似潮(二三尺浪),最终归于月光下的粼粼波光(的烁婵娟),形成起伏跌宕的抒情节奏,堪称送别诗中的神品。

© 2012-2025 诗词之家 shici.edupk.cn
网站事务:17368610279【同微信】
苏ICP备2022038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