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宋] 王安石
曾咏常州送主人,岂知身得两朱轮。
田畴泛滥川方壅,厨传萧条市以贫。
以我薄材思拊伛,赖君余教得因循。
询有求有风谣在,不独鑱诗尚未泯。
【现代文译文】 当年曾为常州送别写下诗篇, 怎料今日我也乘上双轮朱轩。 田野泛滥因河道淤塞成患, 驿站冷清市井萧条民生艰难。 以我浅薄之才欲抚百姓疾苦, 幸赖君之余训得以循道向前。 民间犹存询问诉求之歌谣, 不仅刻石诗篇至今未湮。
【原创赏析】
这首七律展现了诗人作为地方官员的忧患意识与政治抱负,全诗以"赠答"为表,以"述志"为里,通过今昔对比和现实描摹,呈现了诗人复杂的为政心境。
首联以回忆起笔,"曾咏常州"与"岂知身得"构成时空跳跃,当年送别他人的旁观者,如今已成执掌权柄的当事人。"两朱轮"这一意象既点明提刑官身份,又暗含权力背后的责任重担。
颔联笔锋陡转,以工整对仗勾勒出严峻现实:"田畴泛滥"与"厨传萧条"形成空间上的全景扫描,"川方壅"与"市以贫"则揭示出自然与社会的双重困境。洪水与萧条并置,展现诗人对民生疾苦的深刻体察。
颈联转入自省,"薄材"与"余教"的对比,既见谦逊之态,更显求实精神。"拊伛"(抚慰驼背者)这一典故的化用,生动体现其亲民理念。而"因循"二字在诗人变法语境中别有深意,暗示对既有治理经验的辩证继承。
尾联升华主题,"风谣"与"鑱诗"的并置,将民间疾苦与文人书写勾连。诗人特意强调歌谣与诗篇"尚未泯",既是对邵不疑政绩的肯定,更是对自己施政方向的期许——要让百姓心声与士人理想共同流传。
全诗在酬答中寄寓政治理想,在写实中渗透人文关怀,语言凝练而意蕴丰厚,典型体现了诗人诗歌"以议论为诗而不失诗味"的特点。其中对民生问题的直面与思考,与其变法思想形成微妙互文,堪称宋代士大夫诗歌的典范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