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明] 归有光
圣朝威德务怀柔,万里滇南比内州。
邛竹多年通市易,宝灯今日盛传流。
僰人技巧新曾见,织女功庸久未酬。
却忆当年李学士,玉堂诗酒坐淹留。
《缭丝灯次李西涯杨邃庵二先生韵二首 其一》赏析
这首七律以缭丝灯为媒介,展现了明代边疆治理的成就与文化交流的盛况。诗人通过"圣朝威德"开篇,奠定颂扬基调,将万里之外的滇南与内地相提并论,突显国家统一的恢弘气象。
诗中"邛竹""宝灯"二联,以具体物象展现边疆与中原的商贸往来:邛竹作为西南特产长期流通内地,而今工艺精湛的缭丝灯反向传入京城,形成文化双向流动的生动图景。"僰人技巧"与"织女功庸"的对比,既赞叹少数民族工匠的新奇技艺,又暗含对传统织女辛劳的体恤。
尾联笔锋一转,由物及人,追忆李东阳等文坛前辈在玉堂诗酒风流的往昔。这一转折巧妙地将器物鉴赏升华为文化传承的思考,在时空交错中完成对文明交流的深层观照。
现代文译文: 圣明王朝以德政施行怀柔之策, 万里之外的滇南已如同内地州郡。 邛崃竹器经年流通于市集贸易, 精美的缭丝灯今日在京城盛行流传。 僰人巧夺天工的技艺令人耳目一新, 而织女们的辛劳却长久未得相应回报。 此刻不禁追忆当年的李东阳学士, 在翰林院中伴着诗酒悠然度日的往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