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畏垒亭记》明归有光原文赏析、现代文翻译

[明] 归有光

《畏垒亭记》原文

自昆山城水行七十里,曰安亭,在吴淞江之旁。

盖图志有安亭江,今不可见矣。

土薄而俗浇,县人争弃之。

  予妻之家在焉,予独爱其宅中闲靓,壬寅之岁,读书于此。

宅西有清池古木,垒石为山;山有亭,登之,隐隐见吴淞江环绕而东,风帆时过于荒墟树杪之间;华亭九峰,青龙镇古刹、浮屠,皆直其前。

亭旧无名,予始名之曰“畏垒”。

  《庄子》称,庚桑楚得老聃之道,居畏垒之山。

其臣之画然智者去之,其妾之絜然仁者远之。

臃肿之与居,鞅掌之为使。

三年,畏垒大熟。

畏垒之民,尸而祝之,社而稷之。

  而予居于此,竟日闭户。

二三子或有自远而至者,相与讴吟于荆棘之中。

予妻治田四十亩,值岁大旱,用牛挽车,昼夜灌水,颇以得谷。

酿酒数石,寒风惨栗,木叶黄落;呼儿酌酒,登亭而啸,忻忻然。

谁为远我而去我者乎?谁与吾居而吾使者乎?谁欲尸祝而社稷我者乎?作《畏垒亭记》。

现代文赏析、翻译

《畏垒亭记》现代文译文:

从昆山城乘船七十里水路,有个叫安亭的地方,位于吴淞江畔。地方志上记载的安亭江,如今已看不见了。这里土地贫瘠,民风浇薄,县里人都争相离开。

我妻子的娘家在此地,我却独爱这宅院的清幽雅静。壬寅年,我在这里读书。宅院西侧有清澈的池塘和古树,用石头垒成假山;山上有座亭子,登临远眺,隐约可见吴淞江蜿蜒东流,帆影不时掠过荒废村落和树梢之间;华亭九峰、青龙镇的古寺佛塔,都正对着亭前。这座亭子原本没有名字,我给它取名"畏垒"。

《庄子》中记载,庚桑楚得老子真传后,居住在畏垒山。那些自以为聪明的臣子都离他而去,那些标榜仁义的侍妾也疏远了他。他只与淳朴敦厚的人相处,让勤勉踏实的人办事。三年后,畏垒山一带获得大丰收。当地百姓像祭祀神灵一样敬奉他。

而我居住在此,整日闭门不出。偶尔有几位从远方来访的朋友,我们就在杂草丛生的庭院中吟诗唱和。妻子耕种四十亩田地,遇到大旱之年,用牛车昼夜不停地引水灌溉,居然也收获了不少粮食。酿了几石酒,在寒风凛冽、黄叶飘零的季节,唤来孩子斟酒,登上畏垒亭长啸,心中充满欢愉。这世间,谁又会疏远我离开我呢?谁与我朝夕相处又为我所用呢?又有谁会像祭祀神明一样敬奉我呢?于是写下这篇《畏垒亭记》。

赏析:

这篇散文展现了诗人"大隐于市"的生活智慧。文章以地理考据开篇,看似平淡的叙述中暗含深意——安亭虽是被世人遗弃的贫瘠之地,却成为作者的精神家园。这种反差奠定了全文"以陋为美"的基调。

文中对畏垒亭周边景物的描写极具层次感:近处清池古木,中景吴淞帆影,远景九峰古刹,构成一幅立体的山水画卷。而"风帆过荒墟"的意象,既写实又隐喻,暗示着时光流逝与世事变迁。

作者巧妙化用《庄子》典故,将自身处境与庚桑楚相比拟。表面是自嘲式的发问,实则表达了对"大智若愚"生活态度的认同。妻子耕田抗旱的细节,展现了朴素生活中的坚韧之美;"登亭而啸"的场景,则传递出超然物外的精神愉悦。

全文以"谁欲尸祝而社稷我者乎"作结,这个反问既呼应前文典故,又暗含对世俗名利的疏离。诗人通过这座无名小亭的命名,构建了自己的精神"畏垒"——不是逃避现实的堡垒,而是超越俗世的精神高地。

© 2012-2025 诗词之家 shici.edupk.cn
网站事务:17368610279【同微信】
苏ICP备2022038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