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唐] 皮日休
前时登观步,暑雨正铮摐。上戍看绵蕝,登村度石矼。
崦花时有蔟,溪鸟不成双。远树点黑槊,遥峰露碧幢。
岩根瘦似壳,杉破腹如腔。礻交礻了渔人服,筕篖野店窗。
多携白木锸,爱买紫泉缸。仙犬声音古,遗民意绪厖。
何文堪纬地,底策可经邦。自此将妻子,归山不姓庞。
《忆洞庭观步十韵》现代文译文:
犹记当年登临观步台, 夏雨敲打万物声铿锵。 登上戍楼望见茅草帐, 走过村落跨过石板梁。 山坳野花丛丛绽放, 溪边鸟儿形单影只。 远处树木如黑矛点点, 天边山峰似青旗飘扬。 岩壁根部薄如蛋壳, 老杉树干空若腹腔。 渔人衣衫褴褛补丁叠, 乡野小店竹窗透微光。 农夫常扛白木锄头, 商贩爱卖紫砂陶缸。 仙家犬吠声含古意, 遗民心事纷乱迷茫。 哪有文章能治天下? 何种良策可安家邦? 从此携妻带子归隐去, 深山隐居不效庞氏郎。
赏析:
这首五言排律展现了诗人典型的隐逸情怀与批判精神。全诗以"忆"字统领,通过十个精炼的画面,构建出洞庭湖畔的立体画卷。
艺术手法上,诗人善用比喻:"黑槊"喻树、"碧幢"喻峰,将自然景物军事化;"瘦似壳"、"腹如腔"的奇特比喻,体现其"险怪"诗风。中间六联对仗工整,"崦花"对"溪鸟","远树"对"遥峰",形成视觉的远近层次。
情感表达上,前八联看似客观写景,实则暗含讽喻。"渔人服"与"野店窗"的贫瘠景象,与尾联"经邦纬地"的质问形成强烈反差。最后两句用庞德公典故,表明彻底归隐之志,完成了从写景到抒怀的升华。
诗歌生动再现了唐末乱世中知识分子的典型心态:既有"仙犬声音古"的出世向往,又怀"底策可经邦"的入世焦虑,最终选择"归山不姓庞"的决绝姿态。这种矛盾心理,正是晚唐诗人心灵世界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