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长安为尹赏歌》汉汉代佚名原文赏析、现代文翻译

[汉] 汉代佚名

《长安为尹赏歌》原文

安所求之死,桓东少年场。

生时谅不谨,枯骨后何葬。

现代文赏析、翻译

《长安为尹赏歌》赏析

这首诗人诗歌以冷峻的笔触勾勒出长安城桓东少年场的残酷现实。诗人通过"死"与"生"、"枯骨"与"少年"的强烈对比,展现了汉代都市边缘群体的生存困境。

"安所求之死"开篇即抛出震撼质问,将死亡这一终极命题置于市井场所,暗示这些少年在生时已与死亡相伴。"桓东少年场"点明特定空间,汉代长安桓东区作为游侠少年聚集地,成为社会边缘的象征。

后两句"生时谅不谨,枯骨后何葬"形成递进式批判。"谅不谨"表面责备少年们行为不检,实则暗指社会对他们的放任;"枯骨何葬"则直指其悲惨结局,无人收殓的枯骨成为对社会冷漠的最强控诉。

全诗仅二十字,却构建了完整的生死叙事,语言凝练如刀,每个意象都饱含批判力量。诗人以旁观者视角记录,不加修饰的写实手法反而增强了诗歌的震撼力,使这首短歌成为汉代社会诗歌中极具现实主义深度的作品。

现代文译文: (他们)在何处寻找自己的死亡? 就在桓东那片少年聚集的地方。 活着时想必不够谨慎自律, 死后只剩枯骨,又有谁来安葬?

© 2012-2025 诗词之家 shici.edupk.cn
网站事务:17368610279【同微信】
苏ICP备2022038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