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酬梦得早秋夜对月见寄》唐白居易原文赏析、现代文翻译

[唐] 白居易

《酬梦得早秋夜对月见寄》原文

吾衰寡情趣,君病懒经过。

其奈西楼上,新秋明月何。

庭芜凄白露,池色澹金波。

况是初长夜,东城砧杵多。

现代文赏析、翻译

在这个新秋的黎明,我们俩都在思念着对方。你病痛在身,无法与我共赏这月色之美,我深感遗憾。在这西楼上,我独自面对这新秋的明月,它如你一样,无论何时何地都那么引人入胜。

庭院里的草凄凄长满露水,池水如镜面般淡金波荡漾。在这初秋的夜晚,东城的砧杵声此起彼伏,想必你也听到了。这是一种思乡的乡愁,也是对你的思念之情的象征。

首先,我们谈谈这首诗的意境。“吾衰寡情趣,君病懒经过”,这种感情描绘了诗人的孤寂与忧愁,他的生命如一叶孤舟在情感的海洋中飘荡。而我理解的更深一层是:在这暮年之时,我对人生的领悟更深刻了,而对友人的病痛感同身受,却无法亲自陪伴在身边。

接下来,“其奈西楼上,新秋明月何”,这句话把诗人的内心感受描绘得淋漓尽致。他在西楼上独自面对新秋的明月,这种孤独和寂寞是如此强烈。诗人把明月拟人化,说它“澹金波”,用金色来形容月光洒在池水上的美景,进一步强调了诗人的孤独和寂寥。

“庭芜凄白露,池色澹金波”,这两句描绘了庭院中的露水和池水的景色。诗人用“凄”字来形容露水,表现出他对自然之美的独特感受。而池水的金色波光则与月光相互映衬,构成一幅美丽的画面。

最后,“况是初长夜,东城砧杵多”,诗人用“长夜”和“砧杵”来形容这个夜晚的寂静和思乡之情。东城是故乡的象征,诗人用“多”字来形容砧杵声,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和对友人的关怀之情。

总的来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关心和对生命的思考。在这个新秋的夜晚,诗人在西楼上独自面对明月和庭芜,但他心中的思乡之情和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依然浓烈。在最后两句中,诗人将乡愁与友情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深邃而独特的情感体验。这就是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关怀的表达方式。

© 2012-2025 诗词之家 shici.edupk.cn
网站事务:17368610279【同微信】
苏ICP备2022038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