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闻新蝉寄李馀》唐姚合原文赏析、现代文翻译

[唐] 姚合

《闻新蝉寄李馀》原文

往年六月蝉应到,每到闻时骨欲惊。

今日槐花还似发,却愁听尽更无声。

现代文赏析、翻译

闻新蝉寄李馀

作者:姚合

往年六月蝉应到,每到闻时骨欲惊。

今日槐花却似发,却愁听尽更无声。

年年六月的这个时候,就会想到你那听的蝉声了。每到这个时候,总会情不自禁地深呼吸一阵,感受那由心中呼出的第一缕音符,哦!我明白了蝉为何到夏季便开始了鸣叫呢。尽管望着一簇簇蓬勃生机的槐花树,一种空旷淡然而成的感伤并没有一丝逃避余地,不想啊!当我睁开泪眼真情感概的把尽属唯一的惆怅伴随逝去心门,那哀怨的蝉鸣声已经渐渐消失在茫茫槐花林中。

“往年六月蝉应到,每到闻时骨欲惊。”开篇两句即写由于蝉鸣而引起作者对往事的怀念之情。“往年”二字则倒不仅指去年,可以推知这是诗人与李馀相处在一起的时候,一到六月就听到蝉的鸣叫声,于是每当听到这蝉鸣声时,就会引起诗人对往事的怀念之情。这句诗化用“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语意,而又有新的体会。当槐花开满枝头的时候,蝉自然也出来了,它仿佛是伴着槐花的开放而叫起来的。它的叫声有时急促,有时缓平,仿佛在诉说着自己的故事。然而这声音又突然中止了,周围变得一片寂静。这凄清的环境使诗人想起了往日与李馀的往事,不免悲从中来。“骨欲惊”一词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听觉与触觉的沟通交感是现代诗歌的一种常见修辞手法。听觉是最难描摹的感官之一,它能够通感化地表现其他感官的感受。如王夫之的“昨夜圆非今夜圆,一年十二度团圆。能消几个光阴在,只是催人别离难”之写月便是突出处。诗人把听觉的感受写成了触觉的感受“骨欲惊”,实际就是心欲碎的意思,其悲伤的心情就不言而喻了。

“今日槐花却似发,却愁听尽更无声。”这二句写出了作者深深的伤感。“槐花”点缀着枝头,香气弥漫空中;但这往昔的美好景象,现已无人可共赏了,更是销沉弛尽无余,全不复有昔日的响动了。“还似发”、“更无声”情韵悠长、余意无穷。“还似”一词与宋柳永《雨霖铃》“帐裹不重来”语意相似。它所流露的诗人的无可奈何之情是十分真切的。在孤寂清冷的自然环境中,诗人与蝉也许有着某种共通之处:那蝉自负清高,然而寂寞孤独;诗人自诩清高以鸣蝉自况,也同样地落寞寡合。“却愁”二字则把诗人无可奈何的悲哀之情淋漓尽致地抒发出来了。“愁听尽”,愁又何尝不是听着蝉儿凄清地哀鸣喊出的一腔伤感!或许昔日美好事物之消失,曾经激起诗人对人生的种种体验,尽管自己也无法左右这种局面,但是作者深深感到,只要往事难再回首那段悲愁终将如流如逝如蝉鸣难以重闻了。这种种的人生之哀痛都深深地蕴含在这三句诗中:那种悠悠笛声式的蝉鸣式韵调更加凝重、凄清和悲苦了。

总之这首诗语言平淡而韵味深长;意境萧条而情韵哀动;诗人闻蝉时的触感、心境、身世之感都隐隐约约地流露出来。全诗情感曲折回荡、变化跌宕而又深微幽隐。此诗语言平淡朴素却意蕴深长。诗的首句写往昔时光中的情景和感受;二句写当前情景和感受;三句写所闻槐花开放声唤起往事;四句则把所闻和所感化作流去如水的时光和蝉鸣声中加以衬托。全诗情感深微幽隐却又曲折回环、变化跌宕。诗人闻蝉时的触感、心境、身世之感都隐隐约约地流露出来。这种种人生之哀痛都深深地蕴含在平淡朴素的语言之中。诗人在前人写蝉的基础之上融入了个人的人生体验和感悟;给人以清新淡雅、含蓄隽永之感;不愧为晚唐七绝的上乘之作。

© 2012-2025 诗词之家 shici.edupk.cn
网站事务:17368610279【同微信】
苏ICP备2022038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