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白居易
宦途堪笑不胜悲,昨日荣华今日衰。
转似秋蓬无定处,长于春梦几多时。
半头白发惭萧相,满面红尘问远师。
应是世间缘未尽,欲抛官去尚迟疑。
下面是我根据要求对这首诗的赏析:
在唐代的诗坛上,白居易是一个极具特色的诗人。他生活在一个变化动荡的时代,又在富有变化的环境中度过了一生。他的这种人生经历使他的诗歌创作既带有历史的色调,也具有个人独特的情感色彩。他在各种人生的背景下生活,可以自由地理解他人和审视自我,又形成了自身独立而自由的艺术风骨。他在本篇的诗歌创作中便有充分的体现。
诗的首联以丰富的内心情感表达出一种悲剧意识。昨天和今日,自居易有辉煌之人生变迁:及第初登仕途,意气风发;后官至宰相,位极人臣。“堪笑”二字,表露了诗人对人生荣辱的戏谑之情。但诗人又深知宦海浮沉,祸福无常,荣华富贵转瞬即逝。今日的落魄与昔日的显赫形成鲜明对比,更增添了悲苦色彩。荣华与衰朽,本是两个极端的形容词,却同时堆砌在一个句子里,更加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内心深沉的痛苦。
颔联运用比喻描绘出诗人落魄失势的情状。“秋蓬无定处”是比喻,又兼暗示了“居移气”、“养移体”的人性弱点。在历史的长河中,一切荣辱兴衰都是过眼烟云。荣于宦途者如梦般短暂时光,便是“春梦几多时”?从古到今,数不清的人纷纷挤在这条你追我赶的仕途上奔忙,当终有一日陷入这蓬乱而无定所的生涯时,谁能逃避呢?人们在这里有过相似的遭遇和共同的认识,具有浓郁的人间色彩和典型意义。这里的悲感也更显得真挚、深刻。
颈联的语势转承上面感叹回顾的过程中,“惭”、“问”两字就是其中的关键所在。对自远禅师的感激之情就是在此感慨之后产生的。“萧相公”原是指的西汉丞相萧何。这里以其功绩自谦比照自己。满面红尘问远师:人世间的荣辱、悲苦情状,自己何以解脱?此处是化用白居易《永王东巡歌》“岂知人事无穷身,忽随鞭响入云去”诗意。“远师”实指禅师无可大师。无可大师是一位著名禅师。他对白居易既有学识上的指点,又有人生道路上的启示。“惭”、“问”二字流露出诗人丰富的内心感情世界。他向往于禅宗的“不执着”境界,要能于世上功名事一切放下;但要做到这一点是何等的困难!在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历史转折关头,白居易的遭遇与情感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对于解脱红尘,断然是难于付诸行动的。此时他对现实已厌倦不满却又无力推翻、重建一个腐朽王朝的心理无奈。
尾联抒写其纠结情感的归宿——“还须”。“尚”有欲去未去、欲舍未舍之意蕴。“欲抛官去尚迟疑”,这结句的妙处在于把诗人欲去还留的复杂心情表达得既委婉又周详。
这首诗在艺术上的另一个特点是用典丰赡、贴切自然。“秋蓬无定处”、“满面红尘问远师”以及“萧相公”、“远师”都是用典。“半头白发惭萧相”尚暗用晋卫玠入洛见乡里耆旧触物伤情事,“缘未尽”是指什么还留待读者自去思考发挥。“事如春梦几多时? ”更是活画出荣衰之感人人皆有而身居相位时的诗人的沉重叹息和无奈苦笑。
这首诗还有一个特点是用散曲的形式来写律诗,语言流畅自然,音韵和谐悠扬。
现代文译文如下:
宦途浮沉让人可笑又可悲,昨天还是风光无限的人今天却落魄如此。
身不由己像秋天的蓬草飘忽不定,迷茫就像一场春梦有多久?
白发苍苍面对萧何的自谦形象深感惭愧,满脸尘土向禅师询问解脱的真理。
或许这世间情缘还未到尽头,想要辞官离去却仍犹豫不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