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白居易
云树玉泉寺,肩舁半日程。
更无人作伴,只共酒同行。
新叶千万影,残莺三两声。
闲游竟未足,春尽有馀情。
好的,以下是我根据要求对这首诗的赏析:
独游玉泉寺,三月三十日,唐代诗人白居易。诗中描绘了诗人独自游览玉泉寺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云树构成的山林,是我这凡夫俗子偶尔流连的地方,因此常不轻易地去游逛。今日好天气,我坐着滑竿匆匆去玉泉寺瞻仰朝拜,是忙里偷闲,权作一次轻车寻访。抬滑竿的人,每抬一程,就挣一程的钱,我是他常有的主顾之一。因此一路上,我与他谈不多时,就到达了目的地——玉泉寺。玉泉寺建于后魏,初名宝华山,又称兴善寺。由于四周山势回环,林木茂盛,环境清幽僻静,自成一体。虽然这是佛门的一方福地,但是由于我来去匆匆,朝山不久就须告别下山。此行可算有一收获——趁着重阳佳节以前赶到了寺中。
由于无心久留,又急于下山赶路,所以感到游兴尚未充分发泄。而当我离开寺院时,已是残莺声断、新叶垂阴、春色渐减的时候了。我抬着滑竿返回山下时,只见夕阳西下,春光逝去,暮色来临,眼前又是另一番景色了。正是:“世事浮云何足问,满村闻酒可忘归。”人到了这样的时刻倒情愿与老酒为侣。世事何足问!对于古往今来的荣辱恩怨得失毁誉一笑置之而已!若说尽足玩赏山川水色而以忘了“太和元气”(大自然的精气神)的情景于意云何?由此可见,“余情”足不足,春“尽”而始觉,是在于有没有把握时机,“欲速”与“不及”都是机会不在。换句话说,既不能无动于衷地静观春天的逝去而不思所以然;也不能“身在福中只知忙”,或把时间用于无益的消遣。
这首诗以白描的手法娓娓道来,质朴自然。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和对世俗生活的厌倦。整首诗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深远悠长。
以上就是我的个人见解,仅供您参考。
现在将古文译为现代文:
我在这青翠的山林中漫游,只有我一个人驱使着滑竿赶来这里游赏这繁华繁花一般的景色;心里无比地欣喜激动高兴只有伴着香醇的清酒一同前行。看着那新生的树叶摇曳生姿,成千上万的影子投在地上;只听得那黄莺在枝头啼鸣婉转,偶尔传来几声清脆的歌声;这山林中的景色真是美不胜收啊!然而这短暂的游赏之后我又要匆匆下山了;这春光易逝啊!我抬着滑竿返回山下时已是夕阳西下、春光逝去的时候了;我满眼都是暮色来临前的景色;这世间的事情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希望以上回答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