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白居易
禁苑残莺三四声,景迟风慢暮春情。
日西无事墙阴下,闲蹋宫花独自行。
好的,以下是我根据要求对唐代诗人白居易《残春曲(禁中口号)》的原创赏析:
白居易的《残春曲》以一个禁中管家的口吻,描述了春意渐远、暮色四起的宫廷生活。诗人用平易的文字,捕捉到了春暮时分的闲寂、慵懒而又微带凄婉的情绪。
“禁苑残莺三四声,景迟风慢暮春情。”首先描绘了宫廷中几只残存的黄莺,发出稀稀落落的啼鸣。景色已不再蓬勃,春风变得柔软舒缓,正是暮春的情调。两句中,“残莺”寓有欢歌笑语逐渐消失的寓意;“景迟”说明时至暮春,“迟”字又隐约表现出一种衰颓的心理。“风慢”也恰好切合宫廷里沉寂的气氛,再也不会有初春时节那种欢快急促的风;风既无言,花自无言,好景无声。“情”字也无意中浮露出来:随着自然景色转化,主人公对它的情绪,由早春那种热烈、蓬勃的兴发转为了晚春那种绮丽、悠悠、阑珊的凋伤。在这里,“景迟风慢”触发的还是诗人本身和朝廷衰颓的联想。凄黯的心情和景色融合在一起。诗自然流畅,又颇富韵味。
“日西无事墙阴下,闲蹋宫花独自行。”时间飞逝,已是日暮西宫。“无事”说明了对暮景的深深厌倦和淡淡的伤感情绪。宫花,有“开残寒尚浅”(《宫词》)之感。诗人漫无目的地在墙阴下漫步,“宫花”无人理睬,无人欣赏,空衬出日暮的沉寂,同时又使这种寂寞感更显得深沉。“闲”除了表现宫庭生活的寂寞空虚外,还隐约暗示了诗人对这种生活的无可奈何之情。
“独自行”表现了诗人孤独无侣的孤凄之感。而这种孤独寂寞正是从对暮春景色描写中流露出来的。
这首诗在艺术表现手法上采用了寓景于情的手法,以景衬情,情景交融。诗人的情感从早春的热烈到暮春的恬静、悲凉,一步步加深。诗中有不少描述景物的句子,“景迟风慢”、“墙阴下”、“宫花”,都融进了诗人主观情感。因而情景之间产生了机动。整首诗由写景到抒情的过渡十分自然,情感脉络十分清晰。从写宫庭生活高昂明快节奏到孤步行走的凄凉感伤,节奏逐步舒缓,低沉。
这首诗语言平易、清新流利而含蓄委婉。诗中多用双声叠韵词和象声词,如“残莺”、“三四声”、“风慢”、“日西”、“宫花”、“行”等,既显得轻盈舒缓,又与情感相一致。象声词“残莺三四声”,更直接把人的听觉感受转化为视觉形象,使人仿佛看到那残莺稀疏的啼鸣。另外还多用叠字对仗,如首句“残莺三四声”,以下四句均为对仗,“阴下”对“墙阴”,“宫花”对“闲踏”,工整精巧,富有音乐美。白居易在这首诗中描绘的意境是宫庭生活画面的一个侧面,是典型的“以乐景写哀情”。这个禁庭衰颓冷落的生活环境在诗人心目中无疑是哀凉的,所以一经描述便充满哀情,从早春的热情憧憬至暮春的心境低迷乃至居息地的单调、步伐的木然都可以领略伤感的心绪;加以平易隽永的语言“晴昊①台台有晴光丽 ,日斜萧寺空无像②”,“渐耐一春愁思③情 ,老慵携手②出房栊”,更给人以无限的联想。
译文:
宫廷中残存的黄莺三三两两地啼鸣着 ,暮春的风物已显迟缓懒散 ,这正是日已偏西、风和日暖的晚春天气 。在禁苑中 ,墙阴下是禁中最为清静的地方 ,在那儿悠闲地漫步 ,独自徜徉 。
注释:①晴昊:晴朗的天空。②萧寺:佛寺。③愁思:这里指无思无绪的情绪。慵:懒散的样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