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诏授同州刺史,病不赴任,因咏所怀》唐白居易原文赏析、现代文翻译

[唐] 白居易

《诏授同州刺史,病不赴任,因咏所怀》原文

同州慵不去,此意复谁知。

诚爱俸钱厚,其如身力衰。

可怜病判案,何似醉吟诗。

劳逸悬相远,行藏决不疑。

徒烦人劝谏,只合自寻思。

白发来无限,青山去有期。

野心惟怕闹,家口莫愁饥。

卖却新昌宅,聊充送老资。

现代文赏析、翻译

下面是我根据要求对这首诗进行的一篇赏析:

在山水诗林中,白居易是中唐同州的一位富有诗才的“隐士”。他写了一首《同州刺史谢上表》,说自己有病,不能赴任,表达了“知足保和”的退隐心态。

诗的开头说自己“同州慵不去”,是自谦之辞,含有“刺上”之意。唐制,刺史应召赴任,所谓“赴任”就是履行手续,自京赴同州经过长安。可白居易此时正得病在家,所以推说慵去。本不愿为官,后经不住上表请托,终于授职,心中不免矛盾复杂。因此,既感到庆幸和喜悦,又感到愧疚和不安。这种矛盾心理难以言表,于是说“此意复谁知”,只有诗人自己最清楚。

“诚爱俸钱厚”以下六句,是写自己有病不能赴任的原因。说自己虽然俸钱不少,但因年老多病,体衰无力,又兼贫病,真是自顾不暇,因而无可奈何,有负上命。“其如身力衰”是用《孟子》“使天下之人如己之身,则天下可运于掌”的意思。说自己可怜无能,不能判案饮酒、吟诗作赋了。这是谦恭之辞,实则另有原因。

同州刺史属畿辅郡县,事务繁多,应酬纷杂。白居易在《除同州刺史》一诗中说:“久抱弥年疾,初辞数月职。”由于诗人的性格过于率性,“祸不避凶,福不希奉”(《与元九书》),执拗任性的人在宦途上是不大顺利的。一个严肃认真的诗人陷入这种尴尬处境是可以想见的。“徒烦人劝谏”是说有人已对他说过应酬场中的客套话,何必为此而烦恼忧愁呢?言外之意是不赴任也是迫不得已呀!诗人欲进还退,百感交集,“自寻思”三字是全篇枢纽。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便决意“自寻去处”,这是写诗人决心归隐的历程。他寻思再三后终于下了几个结论:“白发来无限”,一是确实老了,“去有期”,“去”不是完全辞官隐退。年衰身是老,壮志或许不老。通过多次内心世界的自我剖析、斟酌平衡之后。于是笔锋转回现实:“聊充送老资”。显然自己苦读六十载(另作五十载)获得了功名却仍然未老还乡,朝廷允许自己寄居京城附近养老也算聊以自足吧!全诗以此作结。

这首诗从“慵不去”起,以“聊充送老资”结,含思婉转蕴藉,是作者自剖自叙的作品之一。其主旨不在明示弃官归隐,而是深藏不露。此外本诗章法结构紧凑严谨,开阖跌宕之中见其用心斟酌之处。尤其层层深入和首尾照应也是很值得称道的。

另外译文如下:

我贪恋同州的俸禄不想离开这里,(但)这种心情又有谁知道呢?我虽然爱俸钱很丰厚(但是)怎奈身体差力气衰退(根本无法)处理政事。(现在)我满头白发可怜又无能,(只能)判案饮酒、吟诗作赋这些事情,(恐怕也做不了了。)工作与娱乐相隔甚远,(我的行为决定)不会再受到猜疑。(现在)别人再怎么劝我也没有用了,(因为我已经)自己开始思考自己的出路。(我的归隐之路)只有白发苍苍的时候才会到尽头,(那时候我会去哪里呢?)归于宁静的山林水泉已经不远了(这句话是个设问句)。家中虽有几个人还要管衣食住行啊。(其实还是有担忧但是好在暂时还没有问题)。

好在我早已打算将宅基地变卖了而建新的地方安置自己的残生呢。这样就刚好够用于养老的费用了。(不至于贫困交加。) 总之虽然不会真正辞官归隐了但是呢毕竟朝廷容许我寄居在京城附近养老也确实够体贴的够意思的了(用一些清雅的方式度过后半生了)。至于自己的责任那是必须坚守到底的什么也别想免除什么也别指望依赖别人的照应之类的终究还是要靠自己吧!

© 2012-2025 诗词之家 shici.edupk.cn
网站事务:17368610279【同微信】
苏ICP备2022038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