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忆洛下故园(时淮汝寇戎未灭)》唐白居易原文赏析、现代文翻译

[唐] 白居易

《忆洛下故园(时淮汝寇戎未灭)》原文

浔阳迁谪地,洛阳离乱年。

烟尘三川上,炎瘴九江边。

乡心坐如此,秋风仍飒然。

现代文赏析、翻译

这是白居易遭贬江南、十年客居他乡之时,闻听长安沦于兵燹之中而发出的慨叹,于辗转伤感中描摹了他自己对昔日长安家园的思恋与无法相认的心情,本诗在情感上可说是“一唱三叹,声情凄婉”。

诗的首联以简洁的笔触,概括地写出了诗人自身的生活经历,“浔阳迁谪地,洛阳离乱年”,意思是说:我本是浔阳迁谪之人,逃荒流落到这洛阳城。诗人自言飘零落魄的生涯,却依然不忘自己从前的显赫与尊贵:“烟尘三川上,炎瘴九江边”,虽然三川上战火纷纷,可是对于一个熟悉京师的人而言,三川即在北京烟尘烟笼的畿辅地带,也就是发生兵戈骚乱的地方;他又顺便风趣地戏称京城洛阳街边人为“炎瘴”,这是暗指朝廷之中弥漫着嫉妒排斥人才的气氛。这同作者在另一首诗中说“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是一样的。于是他无奈而伤感地自问:“乡心坐如此!”——我的思乡之心为什么老是萦绕不去呢?于是凄然而下:“秋风仍飒然。”此时,在故乡毫无消息的无奈中,秋风又起,使人油然生出同是秋风送客的历史记忆和感慨,以兴起其“乡心”,那在浔阳谪居中的秋风之感恐怕更有另一种意味了。

首联起调低沉,“迁谪”、“离乱”都是充满哀伤、悲叹之情的词眼。颔联、颈联紧承“离乱”,继续抒发诗人对故乡长安的思念和对动荡时局的关注。

诗的颔联“烟尘三川上,炎瘴九江边”二句写得颇有情致。“三川上”是诗人对京师沦陷的关切和关注,“炎瘴九江边”则是以自己的流落江南为喻来表达对京师的思念和关切。这中间包含着一种曲折而又深沉的情绪。从字面上看,“炎瘴”似乎是作者自嘲之词,说自己因得罪当朝而贬谪江南,有如南方炎热之地饱受蚊虻叮咬之苦。然而在实际上,“炎瘴”也可理解为对朝政昏暗、奸邪得志的暗示。

白居易《赠诸幼及》诗有云:“蜀中环山水,生性皆自然。”意思是说:蜀中多山多水多灵气,蜀人的性格也像山水一样坦荡而潇洒。这里“烟尘三川上”与“炎瘴九江边”相比,“烟尘”与“炎瘴”相比,境界便更广阔深远。它不仅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动荡的关切和忧虑,而且也勾起了诗人的历史沧桑之感和对先朝遗老的关怀。“洛阳城里春应晚,别是一番花柳天”(《梦归》)的后一句原意似属客观抒写而寄情寓言;与这里所说的前一句所流露出的感慨之情则有所不同,须予以区别。这两句在本诗中并非只是客观地交代诗人的所在地(九江),而包含着感情色彩、有着浓重的乡思和意绪。这就使下面两联的内容有了更为丰富的感情和更深的感情蕴涵。

如果说颔联颈联写得还有一些疏宕之感的话,那么,诗的尾联则将这种乡思、忧伤、无奈之情更为凝聚地扭结在一起:“莫问故园春色,流年客恨重重。”试想一下,面对“故园春色”而生愁念只不过是一种无济于事的想象或企盼,“流年”一句所道出的更是一种悲愤之情——“流年客恨重重”!这是由亡国之痛、流离之悲激发出来的“恨流年”之情。“恨流年”之中包含着许多“恨”:恨奸邪误国、屈陷忠良;恨时局多艰、飘零在外;恨自身屡遭劫难、衰老无成;恨先朝已矣、旧事难再等等。这一切都是复杂的历史和社会内容,要倾吐在这一联之中却是那么深沉、那么动人、那么有力。“莫问”二字也妙绝。它既包含着词人不能也不敢面对的现实:故园已成荒凉之地;也包含着词人无法慰藉自己的理由:不必再问故园春色如何——一切都是可悲的、无望的!所以,“莫问”之中既有无奈的悲哀又有难言的隐痛。

这首诗以“忆洛下故园”为题写忆

© 2012-2025 诗词之家 shici.edupk.cn
网站事务:17368610279【同微信】
苏ICP备2022038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