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白居易
萧萧谁家村,秋梨叶半坼。
漠漠谁家园,秋韭花初白。
路逢故里物,使我嗟行役。
不归渭北村,又作江南客。
去乡徒自苦,济世终无益。
自问波上萍,何如涧中石。
原创赏析:
《邓州路中作》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描述旅途见闻的诗。诗中,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邓州路上的秋日景象,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行役的无奈。
诗的前两句“萧萧谁家村,秋梨叶半坼。”描绘了一幅秋日乡村的景象,秋风萧瑟,梨树的叶子半凋零,枯黄斑驳。这一景象触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也象征着人生的无常和岁月的流逝。
“漠漠谁家园,秋韭花初白。”随着画面延伸,诗人又描绘了另一处秋日景象,那是一座静谧的农家小院,地上金黄的韭菜花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初露白皙的花瓣。这一景象又增添了几分田园生活的温馨和宁静,与前一句的萧瑟形成鲜明对比。
“路逢故里物,使我嗟行役。”诗人在路上偶然遇到故乡的物品,使他更感行役的无奈和辛苦。这一句既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也揭示了诗人对行役的无奈和痛苦。
“不归渭北村,又作江南客。”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的内心矛盾和痛苦。他不愿离开江南这个他生活的地方,但又不得不因为种种原因客居他乡,感到非常无奈和无助。这两句揭示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矛盾和无奈,也为这首诗增加了深长的意味。
全诗流露出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行役的无奈,以及自己生活状态的深刻矛盾和痛苦。整首诗寓情于景,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呈现读者面前,让人们仿佛能看到一个忧虑而孤独的旅人在荒凉乡村的路上踟躇彷徨的形象。
译文:
那村落里谁家的庄子,在秋风中黄叶层层片片地脱落。那菜园边谁家的园子?秋韭菜花正渐渐变得雪白。路途上遇到故乡的特产,让我感叹漂泊他乡。不能回到渭北的村庄,却又成了江南的过客。离家漂泊只觉得辛苦无益,想要报效国家却终是无益。扪心自问,我何时才能像水面的浮萍一样安居江南,又何曾想过像我一样远离故乡的旅人在江湖之远、庙堂之上辗转忧虑、无力回报呢?在家乡生长作物的人没有不同样发愁而又忆念我相似经历,当年高高在上权的碎片却在什么样的恶性循环与簇新错误的粉饰太平之下激流勇退供一时犬马奔走还终要陷入生存尴尬甚至生活的苦难!然而我还记得曾有一次要背井离乡的前夕我思虑再三踌躇不前那在长辈、古人和书本之间相似命运的思考正是令我思索未来的羁绊之一……这样遥远的沉思常常涌现无端而生难抑而死缠难解!这又让我联想到故乡那边的山水,而那边的山水与我而言又有何干系呢?它们在我心里激起涟漪,我还能再回到它们身边吗?人生苦短,岁月无情,我们终究是沧海一粟,何须过于纠结呢?但在这矛盾和痛苦中,诗人仍然保持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这正是他诗歌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