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白居易
静巷无来客,深居不出门。
铺沙盖苔面,扫雪拥松根。
渐暖宜闲步,初晴爱小园。
觅花都未有,唯觉树枝繁。
地润东风暖,闲行踏草芽。
呼童遣移竹,留客伴尝茶。
溜滴檐冰尽,尘浮隙日斜。
新居未曾到,邻里是谁家。
下面是我为您翻译和赏析的现代文版本《新居早春二首》,希望可以给您一些参考。
新居早春二首
静巷无来客,深居不出门。 铺沙盖苔面,扫雪拥松根。 渐暖宜闲步,初晴爱小园。 觅花都未有,唯觉树枝繁。
初春的早晨,白居易披衣起床,推开了东厢房的窗户。大地间暖洋洋的气息萦绕在心,任随他轻步出房,随着它出巡人间天上,欲寻一清香解淤,人无果最后把眼光下及草头——发现了最好的告别人世的东西,“世间皆得路”,而这依然别开生面的一条草径应是人间的另一个理想佳处,正好于这个时候的此刻心情的他心目中风景中不可或缺的小竹也出现了“扫雪拥松根”使之情趣盎然、心情格外喜悦。“枝繁始禁春”。当然这样诗意可以不断推延——未雨尤喜晴……每一诗人的性格特点都会在诗句中得以体现。
地润东风暖,闲行踏草芽。 我走出房门,春风吹拂着润湿的土地,散发着暖气,我信步踏上绿绿的草芽间,尽情地呼吸着这新鲜的空气,好不惬意!这时他又想起:刚搬来的这地方“未曾到,邻里是谁家?于是童仆叫来,带他去邻居家拜访了。此中字里行间隐含了诗人搬入新居的喜悦心情——邻里间初访的融洽,说明了这新居的环境之幽静了。“人闲不宜忙”这也正是诗人对这种生活环境的理想追求。
溜滴檐冰尽,尘浮隙日斜。 此诗尾联又将全篇内容进一步深化了——“屋檐上滴水的水滴流尽,太阳光透过屋内房外的砖缝中飘起了灰尘。”——正是这细微之处将屋内的清静与屋外的纷扰联系起来,使读者想到在全诗中似乎只是一步步地点染屋内的情状与效果;让读再联想到这房屋是有人住的证据:如果连太阳都照不进来屋里都乱成了一锅粥那么在这里生活的一家人会是怎么样的一副处境。联系时代背景此当为诗人在贬谪途中所置新居荒芜一至于此种境况;也正是在这新居无人居住时才会出现“铺沙盖苔面,扫雪拥松根”的清寂景致;也正是在这新居环境幽静、清寂之时才会引出诗人“地润东风暖”的喜悦心情;也正是在这幽静清寂的环境中才会引出诗人的“闲行踏草芽”,去访问邻居,进行属文了——“无事不提笔”是李太白的金科玉律而无事岂就一定该提笔而尽情倾泻一番么?在这种理想化的环境下他有足够时间把一个晚上积思凝炼成的辞章泼墨一样地泻入篇中?另外由此“滴溜檐冰尽”和“尘浮隙日斜”也可以看出此诗创作时的一些具体情况——冬天的冰雪尚在屋檐上滴溜着不经意间就进入春天了——如此一改便与前面描写初春景物的笔墨更加协调一致了——冬去春来一年之计在于春这首诗将白氏在迁离长安后置办的第二处宅院中早春时节庭院与屋前的环境及其诗人的活动描摹得淋漓尽致清新可爱!
此诗首尾二联均是写景;中间二联则是对其景色的抒写——先写诗人出房门的原因是因为春日的暖阳照在身上使人心生暖意——闲步在“地润东风暖”之中看着那野外的草芽萌发春意浓浓而又无处不显现着一种“新居”环境的幽静而愉悦之情便溢于言表了——这是实写;再由此走出家门去访邻居聊天吃茶……一幅文人雅士们结伴春游图跃然纸上——这是虚写——诗人用笔虚实相间而又浑然天成。
此诗格调清新自然少了许多人间烟火气和许多文人的俗气——这也正是白氏田园风格诗歌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