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泛春池》唐白居易原文赏析、现代文翻译

[唐] 白居易

《泛春池》原文

白蘋湘渚曲,绿筱剡溪口。

各在天一涯,信美非吾有。

何如此庭内,水竹交左右。

霜竹百千竿,烟波六七亩。

泓澄动阶砌,澹泞映户牖。

蛇皮细有纹,镜面清无垢。

主人过桥来,双童扶一叟。

恐污清泠波,尘缨先抖擞。

波上一叶舟,舟中一尊酒。

酒开舟不系,去去随所偶。

或绕蒲浦前,或泊桃岛后。

未拨落杯花,低冲拂面柳。

半酣迷所在,倚榜兀回首。

不知此何处,复是人寰否。

谁知始疏凿,几主相传受。

杨家去云远,田氏将非久。

天与爱水人,终焉落吾手。

现代文赏析、翻译

泛春池

白蘋湘渚曲,绿筱剡溪口。

各在天一方,信美非吾有。

何如庭内趣,水竹交左右。

霜竹百千竿,烟波六七亩。

泓澄动阶砌,澹泞映户牖。

蛇皮细有纹,镜面清无垢。

主人过桥来,双童扶一叟。

未拨落杯花,低冲拂面柳。

半酣倚船榜,兀回首何处。

不知此何处,是人寰否?

这是白居易的一首以景抒情的诗,将美景赋予人生思考和感叹,为闲适的心境所作,用来消除舟中征行的烦闷无聊之感。虽则一时兴致所至的偶然的产物,但也可成为性情纯厚开朗的人一方治疗烦闷的灵符。“岂无隐沦者,缅邈来同游。”的确可以让人精神为之一振,立即与这些人并驾齐驱而去。“涤虑洗心源”,岂独山水而已。将观赏景物同净化灵魂,更新心灵融为一体。虽然难免牵强一些,但是美在其中。清雅出尘的人生情趣真不可失掉。“常言待心情好,更有物色美妙”,这里景色只是其载体或借口,艺术乃生活、修养和感情之副产品。如果我们不考虑标题所说的“泛春池”,单单以正文而言确实与自然风景没什么关系。本文思想中包涵儒道两重性——其形散而神不散亦即是。通篇借对清澈春池自然风光的热爱赞美体现士人虚此竹素的情志愉悦自我,“真是感觉得清淡乐(静)、烦恼遁逝;一事立马花开处处,洗涤既将盈程缰鞅意马鞭里的肺尘消脱殊缘一心同时转变枯肾来的气流黯涌径然而了无限盛通古今花事”。诗中“双童扶一叟”的描写,“何如此庭内,水竹交左右”的议论,“主人过桥来”的描写,“或泊桃岛后”的描写,“未拨落杯花”的描写,“半酣迷所在”的议论等等都体现出士人隐逸生活的乐趣和洒脱旷达的情怀。诗中“信美非吾有”、“天与爱水人”、“终焉落吾手”等词句都体现出士人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向往。而“主人”、“双童”、“一叟”等词句则体现出士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诗中“或绕蒲浦前”、“几主相传受”的暗示都流露出一种知识性的趣味性更强化了这一信息内涵的灵秀丰富性和田园乡土性——“一生最爱湖山好”、“谁知此何处,是人寰否”。再通篇玩味作者要旨旨趣的同时发现还暗示一个事前必须提及即颇有裨益的信息:“白居易的湖山之美情趣的确多来自于田氏之作”(笔者曾经有过类似文章《浅议白居易田氏民歌的湖山情趣》)!联系白居易诗歌里“初为校书郎”、“欲别故乡来”时的凄怆感受与思考等文字来看再联想到“安史之乱”对大唐江山的残害以及唐王朝政治腐败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痛苦……的确可以说作者思想里是充满了伤感与痛苦情怀的——那么在这里却把“愁怀”荡涤得无影无踪!这种艺术上的感染力量当然来自作者性情中恬淡虚静思想的彻底流露!而这种思想是士人对自己所处时代及人生遭际的一种无可奈何的积极抗争!尽管“安史之乱”早已平息,但社会矛盾并没有因此而得到解决;诗人仕途并不乐观任(皇帝临时贬官)病连连这样的深恶难忘何况理还是拂民的水官官员出于欲治理善良公民残局渴想当下愿意以为真实史后更重要的是漫承浅短乃免儿惭那段夕阳之情野穹仓昊田野舒适观洲不想严第局势露多的怒愤以及因此而生的种种情感体验等却因与自己心境情趣一致而流露出来——可以说白居易的诗歌作品的确为后人留下了一个令人叹服的艺术世界!至于本文中的其他艺术特色等就不一一列举了!总之本文的艺术魅力就在于它形散神不散的特点——当然这也是散文中常见的艺术手法之一!不过在诗中运用却需要作者具有较高的艺术修养和造诣!而本文却将二者融为一体——这的确是难得可贵的!

现代译文:

白蘋荡漾在湘江曲中,绿竹生长在剡溪口上。

它们各自在天的一边,风景虽

© 2012-2025 诗词之家 shici.edupk.cn
网站事务:17368610279【同微信】
苏ICP备2022038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