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将归渭村先寄舍弟》唐白居易原文赏析、现代文翻译

[唐] 白居易

《将归渭村先寄舍弟》原文

一年年觉此身衰,一日日知前事非。

咏月嘲风先要减,登山临水亦宜稀。

子平嫁娶贫中毕,元亮田园醉里归。

为报阿连寒食下,与吾酿酒扫柴扉。

现代文赏析、翻译

将归渭村先寄舍弟

白居易

一年年,渐渐衰,一日日,事难为。 咏月嘲风今已倦,登山玩水好相携。 子平婚嫁毕,元亮醉来归。 寒食须下第,与吾觅酒稀。

这首诗是作者自感年老、科举不顺、仕途坎坷、归隐在即,而写给弟弟的诗。诗中充满了对往日生活的怀念,对科举仕途的失望,对弟子的慰勉以及对自己前程的无奈。

首联“一年年觉此身衰”,作者感叹时光易逝,一年年老将下去,功名未就,不胜感慨。他这时已四十五岁,在古代已很老了。朱熹诗云:“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人生最宝贵的年华已逝,留给人们深深的叹息和怀念。第二句“一日日知前事非”,意谓每日每时都为自己的往事惭愧。人在年轻时狂妄自大,总以为一切都是自己先知先觉。然而随着年岁的增长,随着许多自己没有经历却被人反复叙述的事情摆在自己眼前时,人们会不断地发现以前的言行不对:年轻时的狂傲无知和种种不应该的行为就像一个黑色的帘幕,遮去了“前事”的一些真相,因此,只有像今日这样日日自省,才能一点一滴地去掉心中的病根。这是诗人的深刻体验之语。

颔联“咏月嘲风今已倦,登山临水亦宜稀”,写自己由过去的吟咏风云月影而逐渐变得与世无争、稀出游的退隐心态。“咏月嘲风”原指文人风流韵事,作者已厌倦这种生活,故用“今已倦”加以表明;而他性喜山水,即使过去是为了做官而学杜牧之登临的,如今也因为“知非”而减少次数了。同时他似乎也有隐退田园的想法,“亦宜稀”三字透露出他因想到自己过去的频繁应酬、仕途坎坷而忧虑的心情。在无奈地退出官场之后,他也只能和许多文人一样寄情于山水之间了。

颈联“子平婚嫁毕,元亮田园醉”,运用两个历史人物(严子陵和陶渊明)的典故来安慰弟弟。“子平婚嫁毕”,用严子陵的典故安慰自己:严子陵和刘伯温是旧时好友,他看不起势利的汉天子刘玄后裔,隐居富春山。李白作《赠汪伦》诗有句云:“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并由此化出“孟浪”一词称风流倜傥。这里就是借用严子陵以自慰:“平生婚嫁事已毕。”表面上看来是自我安慰,实际上却是把内心的悲哀表现得很淡很含蓄。作者又用陶渊明的典故勉励弟弟:田园还未归去享受,还须痛饮一场。“元亮”二字是借指陶渊明。陶渊明曾作《归去来兮辞》云:“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目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作者以陶潜自喻,说自己早已把做官当作婚嫁一样过去了,“婚嫁毕”即已了结过去的一切。既然如此,那么就应该好好地享受田园之乐了。“醉”字包含着作者无限的感慨与不平。辛弃疾《西江月·遣怀》词说:“凡人无病则长吟。”因为只有病人才会不停地喝醉酒;只有喝醉过的人才能体会醒着的滋味。在古代文人的心中,“醉”字往往和官场、仕途连在一起。作者此时处境艰难却早已把做官当作一件事情做过了(“婚嫁毕”),因此只有借酒来排遣愁绪了。

尾联“寒食须下第,与吾觅酒稀”,紧承颈联而来。“寒食”二字承“登临水山好相携”中的“登山临水”。“下第”是指科举考试失败。尽管不如意事不断涌来,然而作者并没有忘记醉意田园生活——得空便上酒楼“相携”。“觅酒稀”不只是喝酒的机会少了些的缘故。同时含着自己为世俗所迫不容也多了一点在其中。“稀”字中流露出无限的辛酸哀伤。

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即将离开长安归隐渭村的内心感受。诗人回首往事,觉得自己渐入老境、渐入颓唐了;对于往昔的许多事情

© 2012-2025 诗词之家 shici.edupk.cn
网站事务:17368610279【同微信】
苏ICP备2022038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