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浦口别印昆入都》近代陈三立原文赏析、现代文翻译

[近代] 陈三立

《浦口别印昆入都》原文

扬子江声日夜喧,历阳树色暗郊原。

车尘千里春风道,应湿襟前岱岳痕。

现代文赏析、翻译

好的,以下是我根据要求对这首诗的赏析,希望您能满意:

浦口别印昆入都

扬子江声日夜喧,历阳树色暗郊原。 车尘千里春风道,应湿襟前岱岳痕。

陈三立此诗抒写挚友印昆将离浦口北去京都的离愁别绪。 长江声喧闹不息昼夜,乌鸣皆作离别曲;途树葱葱仍然秀润,但这毕竟是分别之途啊。“声喧”“树色”“暗”、“轻车疾驱尘飞卷”,压抑苍凉暗淡的感觉突然压迫过来,“喧”、“日夜”不使人烦扰?即非舟车终始聒噪也。“历阳”即今安徽和县,在长江之南,与浦口隔江相望。扬子江水从南而北,折而东流入海,所以江北浦口,江声似乎更加喧闹。作者于光绪十六年曾写过这样的诗句:“南去北来人自老,向来风景旧曾谙。”诗中境界与这句诗颇相类似。“暗”字给人以江上轻雾、树色阴沉、江树渐行渐远之感。在轻烟淡雾中离别故乡而去,友人心情肯定很惆怅。“车尘”两句一写所见,一写所感。车马远行尘土千里,正是北去京都的大路;这不仅使诗人感到惆怅的是这个友人去京都后,“车尘”就会把自己“湮没”,而且深深触动他的“山高水阔”之感。因此友人千里之外京城路上轻风吹起的尘土,就似乎沾湿了自己“岱岳痕”般的心上。古人离别之地多在泰山、岱岳。所以这两句写在江北黯淡的景色中抒情。“车尘”一句借叙别之原因见友情之深长;“岱岳痕”一句又暗扣诗题“浦口”而同时意又飘泊不定之情。“扬子江声”,通过拟人、比喻和衬托来写出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展示离别的依依不舍,且扣住了题目中的“别”字。 诗人感友情思切而心事重重再游历也不可能“六朝烟水气,千里风尘客”而惆怅寂寞溢于言表了。“尘痕千里春风道”,纯用描绘而有外貌描写加强语感之意;“应湿”与“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有异曲同工之妙。

以上就是我对这首诗的赏析,希望您能满意。

© 2012-2025 诗词之家 shici.edupk.cn
网站事务:17368610279【同微信】
苏ICP备2022038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