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酬郑从事四年九月宴望海亭,次用旧韵》唐元稹原文赏析、现代文翻译

[唐] 元稹

《酬郑从事四年九月宴望海亭,次用旧韵》原文

海亭树木何茏葱,寒光透坼秋玲珑。

湖山四面争气色,旷望不与人间同。

一拳墺伏东武小,两山斗构秦望雄。

嵌空古墓失文种,突兀怪石疑防风。

舟船骈比有宗侣,水云滃泱无始终。

雪花布遍稻陇白,日脚插入秋波红。

兴馀望剧酒四坐,歌声舞艳烟霞中。

酒酣从事歌送我,歌云此乐难再逢。

良时年少犹健羡,使君况是头白翁。

我闻此曲深叹息,唧唧不异秋草虫。

忆年十五学构厦,有意盖覆天下穷。

安知四十虚富贵,朱紫束缚心志空。

妆梳伎女上楼榭,止欲欢乐微茫躬。

虽无趣尚慕贤圣,幸有心目知西东。

欲将滑甘柔藏府,已被郁噎冲喉咙。

君今劝我酒太醉,醉语不复能冲融。

劝君莫学虚富贵,不是贤人难变通。

现代文赏析、翻译

《酬郑从事四年九月宴望海亭,次用旧韵》现代文译文与赏析

【现代文译文】 望海亭的树木何等葱茏茂密,清冷的秋光穿透枝叶显得格外玲珑。四面湖山竞相展现非凡气象,这辽阔的景致与人间俗世大不相同。东武山如拳头般低伏显得渺小,两座山峰对峙却似秦望山般雄浑。凹陷的古墓已难寻文种的遗迹,突起的怪石让人疑是防风氏遗存。舟船并排停泊似有同伴相依,水汽与云烟交融弥漫无始无终。稻田间白雪般的芦花铺展,夕阳的余晖浸染秋日波光艳红。兴致高昂环视宴席间宾客,歌舞曼妙仿佛融入烟霞之中。酒至酣处郑从事为我献歌,唱道这般欢乐恐难再重逢。美好年华少年郎尚且羡慕,更何况您已是白发老翁。我闻此曲不禁深深叹息,如同秋草间蟋蟀的哀鸣声声。回忆十五岁立志建造广厦,曾想庇护天下贫寒之众。怎知四十岁徒得虚名富贵,官服加身反令心志成空。让歌女梳妆登楼表演,不过求取片刻欢愉慰藉微躯。虽无高远志趣仍仰慕圣贤,幸有清醒心智辨明西东。本想将甘美柔滑藏于心府,却被郁结之气直冲喉咙。今日您劝酒令我大醉,醉后言语再难保持平和从容。奉劝诸君莫贪虚妄富贵,若非贤者怎能参透穷通。

【多维赏析】 1. 空间建构艺术 诗人以望海亭为视觉支点,构建出"仰观-平视-俯瞰"的三维空间:先写亭周树木的垂直空间("茏葱""透坼"),再拓展至四面湖山的水平延展("争气色"),最终凝聚到微观的稻陇秋波("雪花布遍""日脚插入")。这种空间叙事使景物产生电影镜头般的推拉效果。

2. 色彩修辞学 诗中形成冷暖色调的对抗美学:寒光的青白("寒光透坼")与秋波的红艳("秋波红")构成视觉对冲,稻陇的雪白与芦花的银白形成质感呼应。这种色彩配置暗合诗人"朱紫束缚"的仕宦困境。

3. 历史意象群 诗中暗藏三个历史维度:通过"文种墓"勾连春秋谋士的悲剧,借"防风氏"暗喻上古神话,用"秦望山"指向帝国记忆。这些意象共同构成诗人反思功名的历史坐标系。

4. 生命时间轴 诗歌以"十五学构厦"与"四十虚富贵"形成人生折线图,又用"年少健羡"与"头白翁"构建年龄对照系。在秋日宴饮的瞬时体验中,完成了对生命全周期的观照。

5. 反讽性结构 表层文本是酬唱应和,深层却充满悖论:欢宴中见凄凉("唧唧秋草虫"),富贵里觉空虚("心志空"),醉语反显清醒("劝君莫学")。这种结构张力正是诗人"醒醉辩证法"的体现。

6. 身体诗学 诗人通过"喉咙郁噎""微茫躬"等身体意象,将抽象的精神困境具象化。宴饮中的感官享受("滑甘柔")与内在阻塞("冲喉咙")形成生理-心理的双重叙事。

© 2012-2025 诗词之家 shici.edupk.cn
网站事务:17368610279【同微信】
苏ICP备2022038242号